-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大构成要件的解析
深刻理解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准确把握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
有利于我们创业者自己初步判断自己经营过程中的经营行为是否可
能触及刑法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在对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做一个比较区
分;同时简单介绍一下刑法处罚的种类。
犯罪构成由一系列主客观要素所组成,其中的“要素”就是构成犯
罪必需具备的条件。犯罪构成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
素的有机统一;各个要素按照犯罪构成的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协调一致,形成为一个整体。
传统学说都认可四要件说,他们认为,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
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
和犯罪客观方面。
(现在也有一些新的理论:由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出题组长、中国刑
法理论家、刑法改革权威专家、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张
明楷教授提出三要件说。他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为犯罪客观要件、
犯罪主体要件和犯罪主观要件。)
我们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还是按照传统的四要件学说来学习犯
罪构成。
第一个犯罪要件:犯罪主体.
说明犯罪是由什么样的人所实施的要件,在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
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各种具体犯罪的主体情况尽管千差万别,但作
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处都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
能力的人。单位犯罪,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资格。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
人和单位。
自然人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自然人主体是指达
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单位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公司、企
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某些犯罪除了要求行为人具有这两个条
件外,还必须具有特殊身份(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行贿就不是一样
的罪名)。
第一、自然人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
自然人。某些犯罪除了要求行为人具有这两个条件外,还必须具有特
殊身份。
①犯罪主体年龄
行为人应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据青少年身心发
展状况、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智力发展 程度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
三个阶段:
1、已满16 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
龄。
2、已满14 周岁,不满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
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处于这一年
龄段的人只对部分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
3、不满14 周岁,无论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
任,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4 、75 周岁以上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
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已满14 周岁不满1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不满16
周岁,而不予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可由政
府收容教养。以上规定体现对青少年犯罪是以教育为主的精神。
②犯罪主体能力
1、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
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的性质、结果与意义的
能力;
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支配自己实施或者不实施特定行为的能力。
所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同时具有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如
果缺少其中一种能力,则属于没有刑事责任能力。
2、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通常具有刑事责
任能力,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只是一种消极判断。在判断行为人的
刑事责任能力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对于无责任能力的判断,应同时采用医学标准与心理学标准。
即首先判断行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其次判断是否因为患有精神病而
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前者由精神病医学专家鉴定,后
者由司法工作人员判断。
(2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即间歇性精神病人实施行为的时候,如果精神正常,具有辨认控制能
力,就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反之,如果实施行为的时候,精神不正
常,不具有辨认控制能力,该行为便不成立犯罪,因而不负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间歇性精神病人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应以其实施行为时
是否具有责任能力为标准,而不是以侦查、起诉、审判时是否精神正
常为标准。
(3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八年级学生数学典型错题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pdf VIP
- G100G150E150激光器中文用户使用指南.pdf VIP
- 《安全系统工程(第3版)》全套教学课件.pptx
- 具身智能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与挑战.docx VIP
-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特殊平行四边形《单元知识梳理复习题》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pptx VIP
-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特殊平行四边形《知识梳理复习题》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pptx VIP
- 武冷双机双级螺杆式压缩机使用说明书.pdf VIP
- 《习作:______让生活更美好》课件.pptx VIP
- 《江苏省 JGT046-2016 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
- 新《公司法》修订要点解读.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