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与文字的完美结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字与文字的完美结合 从古代诗歌中所使用的数字着手,从其夸张、对比、铺陈 与烘托的功效上,分析数字在诗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诗歌数字作用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诗言志,歌 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谓“诗言志”“诗缘情”,就是说 诗歌是用文字来表达思想, 抒发感情的。 但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 字长河中,有一种现象却颇值得深思一一上溯诗经,下至明清, 中国文人在作诗中, 似乎与枯燥的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量的 数字出现在了古典诗歌之中。 这些数字的运用, 除了最基本的限制作用外, 更多的却是起 到了夸张、对比、铺陈与烘托的功效,更有甚者,有的诗将数字 发挥到了极致,数字在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铺陈与烘托的作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本身是“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的产物,所以“国风”,即各地民歌,在全书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而“国风”中最长的一篇,便是著名的诗作《七 月》。在长达 8 章的诗歌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数字的运用。 全诗从“一”至“十”, 十个数字均跃然纸上, 有的甚至还反复 出现,从而着力铺陈渲染了奴隶们一年四季劳动的艰辛和痛苦的 心情,下面是第五章中的部分诗句: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翅。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 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上面的文字可作如下解释:“五月斯螽弹着腿儿唱, 六月纺 织娘振翅膀,七月蟋蟀鸣田野,八月鸣叫在屋檐下,九月躲在门 边叫,十月爬到为我床底下。” 这里将昆虫的鸣叫与蟋蟀的避寒迁徙, 通过数字的变化极其 形象的表现出来,而数字在这里不厌其烦的出现, 正渲染了夏秋 季节的更替,从而为下文奴隶们忙于农事, 天寒地冻才赶修破旧 房屋做了铺垫。 唐代诗人张沽是位终生不得志的狂士, 但他却曾写过一首充 满哀怨色彩的《官词》(其一)。原诗如下: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前两句中的“三千”和“二十”, 写出了家乡的遥远和深宫 生活的漫长。而第三句中的数字“一”, 更注入了诗作的悲情色 彩。正是有了前三句的铺垫和烘托,最后一句的“双泪落君前”, 才更加悲怆哀愁,才更具悲剧效果。全诗仅二十个字,但却用了 “三千”“二十”“一”和“双”这几组数字, 铺陈与烘托了宫 女的不幸与哀愁。 二、夸张与对比的功效 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 思奇特,形成了雄奇、飘逸的艺术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它诗中 的夸张名句,很多都与数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比如,那首家喻户晓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就以数字的夸 张,写了庐山瀑布的气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以“三千尺”夸张写瀑布之长, 而以“九天”则想象 其高。诗歌以具体的数字,夸张描绘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色。 再比如,《蜀道难》中描绘蜀地交通不便,就用了“尔来四 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诗句;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为了写出天姥山的高,更是用数字来夸张显现的:“天台一 万八千丈,对比欲倒东南倾。”而李白最为后人称道的写愁名 句一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更是借用有形的“三千 丈”来突出无形的愁苦。 夸张有数字,而在对比中,更可窥见数字的影响。 杜甫是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谨,“为 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本人真实的写照。 他的 律诗《水槛遣心》,是描写他的新居成都草堂的,在尾联处,诗 人以数字的对比,表达了远离世俗的闲适心情: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通过“十万户”与“两三家”的数字对比, 更进一步突出了 草堂环境的安闲与幽静。 而杜甫的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通过 对比,将对松的偏爱与对竹的怨恨, 以“千尺”与“万竿”这样 的对比,表现了出来。 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有些诗歌,数字占了很大的比例。在这些诗中,数字起 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 比如,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作过一首诗《咏雪 花》: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诗,将数字用到了极致。前三句看似数字罗列,其实不 然,正是有了由“一片两片三四片”到“五六七八九十片”的双 层渐进,才将雪花由小到大,纷纷扬扬,越来越密的情景描绘了 出来,也才能为芦花融入后,追寻不见,化作一片银白的绮丽景 色做了铺垫,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前三句的数字,也就没有最 后一句奇句的产生。 清代文人似乎对数字情有独钟, 这里再举一篇陈沆的 《题秋 江独钓图》: “一帆一桨一扁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全诗共二十八个字,却用了十个“一”字,而这十个“一” 字,在全诗中却构建出不可或缺的诗歌骨架。也正因为这十个 “一”字,才将在秋江垂钓中的“独”字,表现得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