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继承和创新.docxVIP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继承和创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继承和创新 元和十一年 (816), 白居易写下著名长诗《琵琶行》。这一 诗篇在当时就已不胫而走 ,深得人们的喜爱。 明人胡应麟 《诗薮》 内篇卷三载 :“元和间 , 乐天声价最盛。当时挽诗云 : ‘童子解吟 《长恨曲》 , 胡儿能唱《琵琶篇》。”写挽诗的就是唐宣宗李 忱, 唐宣宗所说的正是《琵琶行》与白居易的另一篇名作《长恨 歌》在那时广为流传的情景——连少数民族的“胡儿”都能传唱 《琵琶行》啊 , 可见它的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与《长恨歌》不 同的是,这首诗由历史题材转到了现实遭遇 ,通过亲见亲闻 , 叙写 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 , 并由此联想到自己 的被贬遭放 ,旨在重在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强烈感慨 , 正 如《唐宋诗醇》所评 : “满腔迁谪之感 ,借商妇以发之 , 有同病相 怜之意焉。比兴相纬 , 寄托遥深。”前贤今哲讨论《琵琶行》的 论著很多 ,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观点 ;而稍嫌不足者 , 专门讨论白居 易及其《琵琶行》的音乐描写的独创性者较少。我们初步认为 , 《琵琶行》 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之一是它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 诗文描摹音乐的优秀传统 , 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中国音乐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价值。 众所周知 , 描摹音乐是很困难的 , 因为音乐形象是最难捕捉 的 , 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 , 便是描写 音乐时常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云 : “诗家 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 ;又云“凡作诗 , 写景易”。在 古代诗歌作品中 ,写景言情、题画状物者比比皆是 , 唯以诗摹声者 为鲜,而其中佳品更少。 原因在于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形象给人 以听觉上的美学感受 ,但毕竟不是实体的存在 ,听曲虽真 ,却不如 眼见为实。而《琵琶行》 描摹琵琶的音乐既有对古代诗文的继承 , 又有着自己的独创之处。 要言之, 白居易主要运用了比喻中的“博喻”的修辞手法 , 描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诗句使人如闻其声 , 如见其人 , 如知其心 , 如临其境。诗人按照起始、弹奏、曲终的顺序依次描写 , 并把动 作、音响、情感三者融为一体。换言之 , 琵琶女就是用音乐语言 诉说下一段中(即“自言本是京城女……梦啼妆泪红阑干”一段 ) 所述的凄凉身世而已 !整首乐曲的弹奏节奏是由慢到快 , 音响是 由低到高 , 旋律是由简到繁 , 感情是由弱到强。 “转轴拨弦三两声 , 未成曲调先有情”是描摹定弦 ,让人屏息凝神 ; “弦弦掩抑声声 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是描摹起奏 ,让人期待好音的出现 ;“低眉 信手续续弹 , 说尽心中无限事”引人品味思索 ; “轻拢慢捻 ?{复 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二句却写琵琶女扎实的琵琶演奏功底和对 琵琶名曲的娴熟 , 刻画琵琶女炉火纯青的演奏艺术和琵琶乐曲的 动人音响 , 的确让人如临其境 ! 作者采用步步逼近的手法 , 于音乐 高潮到来之前控驭住音乐节奏 ,待到“大弦嘈嘈如急雨 , 小弦切 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 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女的演奏出 现了一个高潮 ,继而却“凝绝不通声暂歇” ,突然音乐休止 , 令读 者的期待感进一步增强 , 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为下面 “银瓶乍破水浆迸 , 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最高潮蓄足了气势。诗 人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冰下流泉、银瓶 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 , 把乐声从急 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 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极为 形象地摹写出来 , 可谓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 得至纯至真 , 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摹画得立体可感 , 动人心魄 , 叹为听止。“此时无声胜有声”颇具艺术辩证法 , 我们认为是白 居易继承了前代音乐描写诗文的成就而取得的独创性艺术成就。 难怪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把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 的《听颖师弹琴》一并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早在《老子》中,就有“大音希声”的名言 , 意谓最大最美的 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 即达到极致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 ; 到《庄子 ? 天运篇》 里, 则有“无声之中 , 独闻和焉”的说法 ; 陆机的 《连珠》 则表述为“繁会之音 , 生于绝弦”。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 声”正是对上述音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以至于成为千古名句。 钱锺书先生《管锥编》第二册第 449-450 页论《老子》“大音希 声”时写道 : 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 , 其庶几乎。聆乐时 每有听于无声之境。乐中音声之作与止 ,交织辅佐,相宣互衬 ,马 融《长笛赋》已摹写之:“微风纤妙,若存若亡;……奄忽灭没, 晔然复扬。寂之于音 , 或为先声 , 或为遗响 , 当声之无 , 有声之用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