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肌肉病理 PM的病理学特征(1) PM肌活检标本的普通苏木紊一伊红(HE)染色常表现为肌纤维大小不一、变性、坏死和再生,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 这种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病变,不能用之将PM与其他肌病相鉴别 PM的病理学特征(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肌细胞表达MHCⅠ类分子,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为CD8+T细胞,呈多灶状分布在肌纤维周围及肌纤维内,这是PM较特征性的表现,也是诊断PM最重要的病理标准。因为可以用它区分药物性、代谢性等非IIM肌病 非IlM肌病主要表现为巨噬细胞而非CD8+T细胞的浸润,且肌细胞不表达MHC 1分子 DM的病理学特征 DM的肌肉病理特点是炎症分布位于血管周围或在束间隔及其周围,而不在肌束内 浸润的炎性细胞以B细胞和CD4+T细胞为主 肌纤维表达MHCⅠ类分子也明显上调 肌内毛细血管密度减低,但剩余的毛细血管管腔明显扩张 肌纤维损伤和坏死通常涉及部分肌束或束周而导致束周萎缩 束周萎缩是DM的特征性表现,有学者认为如果肌活检见有束周萎缩的表现,即使未见明显的炎症表现也可诊断DM 2014年第205次欧洲会议提出了特发性炎性肌病各临床亚型的病理特点 抗合成酶综合征的病理特征包括:(1)肌纤维萎缩、坏死和再生,(2)较少炎症浸润,无炎症细胞浸入未坏死肌纤维,(3)肌束膜结缔组织碎片(结缔组织AP染色阳性),(4)、束周肌细胞膜表达膜攻击复合物,(5)电镜下可见肌动蛋白在肌细胞核内聚集成块 抗SRP和HMGCR阳性的NAM的病理特点包括:(1)肌内膜MHC-1阳性,(2)肌内膜或血管壁膜攻击复合物阳性,(3)肌束内巨噬细胞浸润,(4)1/4病例可有炎症浸润,但无CD8+T细胞浸入未坏死肌细胞的特征。 皮肌炎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的重叠综合征的病理特征包括: 肌活检特征各异 肌纤维萎缩,I型和II型肌纤维萎缩,或II型肌纤维萎缩为主 无或局灶性MHC-1表达 非特异性炎症浸润:无多肌炎/皮肌炎特征性炎症表现 肌束膜结缔组织增宽 血管病变或血管炎 诊断要点 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医生对PM/DM的诊断仍然采用1975年Bohan/Peter建议的诊断标准(简称B/P标准) Bohan 和Peter(1975)提出的诊断标准 (1)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伴或不伴吞咽困难和呼吸肌无力 (2)血清酶谱升高,特别是CK升高 (3)肌电图异常 (4)肌活检异常 (5)特征性的皮肤损害 具备上述(1)、(2)、(3)、(4)者可确诊PM,具备上述(1)-(4)项中的三项可能为PM,只具备二项为疑诊PM。具备第(5)条,再加三项或四项可确诊为DM;第(5)条,加上二项可能为DM,第(5)条,加上一项为可疑DM。 N Engl J Med,1975,292: 344-347. Bohan Peter 1975 PM/DM 标准的缺点 单一中心系列研究 没说明如何排除其他肌病,包涵体肌病等尚未定义 每条的异常无程度区分 大多数标准标准不特异 “特征性皮肌炎皮疹”不特定 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皮肤科和神经科无验证 应用B/P标准注意事项 该标准可能会导致对PM的过度诊断 它不能将PM与包涵体肌炎(IBM)等其他炎性肌病相鉴别 Oddis Medsger 1995 clin Rheumatol9:497 特发性炎性肌病诊断标准的发展 经历了1975年的BohanPeter的标准、1995年Tanimoto诊断标准、1997年Targoff标准、1991年和2003年Dalakas诊断标准及2004年ENMC分级标准 其中1975年BohanPeter的标准、1995年Tanimoto诊断标准和1997年Targoff标准三个标准都缺乏特异性病理描述 1991年和2003年Dalakas诊断标准,稍微有些特征性描述,把炎性肌病从病理上分成了多肌炎、皮肌炎和包涵体肌炎 1993年提出了病理表现为肌细胞含有淀粉样物的空泡变性者,诊断包涵体肌炎 2003年提出了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或皮肌炎病理特征者,诊断无肌病性皮肌炎 2004年ENMC分级标准中,又提出了非特异性肌炎和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炎 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肉研究协作组(ENMC)在2004年提出了另一种IIM分类诊断标准,该标准与B/P标准最大的不同是: ①将IIM分为5类:PM、DM、包涵体肌炎(IBM)、非特异性肌炎(nonspecitlc myositis,NSM)和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immune—mediated neerotizing myopathy.IMNM) 其中NSM和IMNM是首次被明确定义 ②对无肌病性皮肌炎(amyopathicdermatomyositis,ADM)提出了较明确的诊断标准 应注意的是A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