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的英国戏曲专业学术探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世纪初的英国戏曲专业学术探究 摘要:西方人接触中国戏曲并留下评论文字,始自16世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人因其东方贸易的便利,赫德、帕西、温特伯瑟姆等人获得了对戏曲的初步认识。19世纪欧洲兴起的专业戏曲学英国先行一步,由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大清看戏肇端,戴维斯则成为西方第一个有成就的戏曲专家。鸦片战争后戏曲英译分为两条路径: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翻译、地方戏剧目翻译,有关戏曲的著述更是日益增多,为20世纪西方戏曲学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戏曲是在欧亚地理板块的东方、中华腹地独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表演艺术。世界史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后,戏曲开始被另外一种文明“发现”,并被用“他者”视角进行端详和审视。事实上,中国戏曲确立本体意识,正是由于借助了“他者”的眼光。由早期传教士和西方观众的视角,戏曲觉察出了自己不同于西方戏剧的本质特征;由西方将戏剧置于文学圣殿的崇高位置,戏曲认识到自己具有传统经典之外的美学、社会学和民俗学意义;由梅兰芳和程砚秋的西方演出与理论碰撞,戏曲体认了自身特殊艺术样式和美学凝聚体的价值。 由此,我们认识到深入了解和观察西方“他者”对戏曲定位的必要性,并经由对其演进史的追溯把握这种定位的变化和修正,以期得出客观比较与界定的结果,最终实现中国戏曲的自我体认。本文即梳理早期英语世界对中国戏曲的阶段性认识。 一、开端伊始 西方人接触中国戏曲并留下评论文字,始自16世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例如葡萄牙多明我会士克鲁士、西班牙奥古斯丁会士拉达、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都有有关文献。1735年,在华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翻译的元杂剧剧本《赵氏孤儿》,被杜赫德收入在巴黎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介绍给欧洲,引起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西方人开始对戏曲进行专门研究。法国人首先对《赵氏孤儿》和中国戏曲发表了系列评论,从马若瑟和杜赫德开始,弥漫到法国社会。然后是英国人。英国人不久即见到《赵氏孤儿》的三种英译本,第一种是《中华帝国全志》的瓦茨译本于1736年出版,第二种是同书的凯夫译本于1741年出版,第三种则是英国德罗莫尔主教帕西专门将马若瑟法译本《赵氏孤儿》转译为英文,收入他编纂的《中国杂记》一书。 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人逐步开始了对中国戏曲的研究。例如英国作家、诗人赫德 (R.Hurd, 1720-1808)1751年发表《论中国戏剧,特别是关于前述的悲剧》(On the Chinese Drama With a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Foregoing Tragedy)一文,是现今可查的英国最早一篇论述中国戏曲的文章。赫德认为《赵氏孤儿》的故事跟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厄勒克特拉》为家族复仇的主题很相似,剧本大体符合“三一律”原则,其中的唱相当于古希腊戏剧里的歌队,文中充满了对这部中国戏曲作品的热情评论。赫德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者影响很大。 英国第二个关注中国戏曲的就是帕西(T.Percy, 1729-1811)。帕西1761年在伦敦出版英译本中国小说《好逑传》,里面附录了一部广东戏的故事梗概,他为之写了一个编者按介绍中国戏曲,谈到如何判断中国戏曲是悲剧还是喜剧,以及一些有关戏俗。1762 年帕西又将他从法文转译的《赵氏孤儿》收入《中国杂记》,同时收入赫德上述论中国戏曲的文章,并为之写了简短的导言。但帕西不懂中文,他对戏曲的了解都来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和其他在华传教士的札记。 传教士的传导和前驱者的研究,使得英语世界对中国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18世纪末英国人对于中国戏曲的认识大约可以用历史学家温特伯瑟姆(W.Winterbotham, 1763-1829)的概括作为代表。他1795年在伦敦出版的中国通史性著作《关于中华帝国的历史、地理和哲学》里这样说:“中国人不知道欧洲戏剧创作的规则。他们既没有注意到我们的三一律,也没有注意到情节的规律性和可能性。他们的戏剧不局限于一次行动,而是展示出一个英雄的一生,其间可能跨越四五十年的时间。他们不区分悲剧和喜剧——它们的特征和语言都不同,因此没有针对这不同戏剧类型的规则。他们的每一部戏都分成几个部分,前面有序幕,称为‘楔子’,其他部分称为‘折’。每一个角色登场时,首先要告诉观众他的名字和特征。一个演员常常在同一部戏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一部喜剧可能由五个人演,但他们却扮演十到十二个角色。中国悲剧里虽然没有我们的歌队,但他们经常唱曲,曲词表达人物内心的强烈情绪,如愤怒、欢乐、喜爱、悲伤等。当一个角色被恶棍激怒时、被复仇欲望驾驭时或准备赴死时,他都会引亢高歌。中国人不喜欢那种生动活泼的朗诵,那些富于表现力的手势,以及强有力的语调,而这些往往有助于我们在欧洲的戏剧演出与公共演讲里的成功。” 二、专业汉学/戏曲学的兴起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