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3-含解析 (1).docVIP

新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3-含解析 (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的内容,树立“大修辞”观念。 2、了解修辞在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考查形式,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二、教学重点 了解修辞在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考查形式,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虞美人》(邓丽君)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李煜的名作《虞美人》。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预习检测,链接高考 完成学案上的1、2两题。 2、了解高考考查方式,对题型进行归纳。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探究一和探究二两题,学生展示点评。 探究一:.“ 醒时空对烛花红 ”此句历来被人称颂。分析“空”的精妙独到之处。 浣溪沙??? 宋·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明确:?醒时空对荧荧红烛,一个“空”字,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词人怅然若失落及孤苦伶仃之情。归纳答题方法。 探究二: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明确: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将“山溪渡”比作“交情” 、将“水上风波”比作“人生波折”,赋予 “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2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2分) 归纳方法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1)找标志(2)析意象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1、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明确:用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南风”人格化,在雨后初晴的天气里,自己的旧相识南风偷偷的推开门户,顽皮的翻着书,传达了作者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 2、比较鉴赏。假如你是高考命题人,请根据下面两首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设计题目,并设计好答案。(目的:熟悉命题形式、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答题。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点拨:(参考)问题: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 答案: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这种现象与“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课堂小结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