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哲学境界论的建构研究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朱熹哲学境界论的建构研究 1
一、道问学与尊德性的统一 1
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9
文2: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 13
参考文摘引言: 21
原创性声明(模板) 22
文章致谢(模板) 23
正文
朱熹哲学境界论的建构研究
文1:朱熹哲学境界论的建构研究
朱熹哲学的境界论鲜有论及。基于本源论和本体论的义理背景, 在现实中建构本质上是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 不可避免地涉及外物与自己、个人与社会的内外关系的矛盾。这在朱熹哲学中表现为通过格物致知处理好道问学与尊德性的关系, 并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为内圣与外王的关系, 其实质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对矛盾处理好了, 境界才能真正建构起来。
一、道问学与尊德性的统一
格物致知可通达德性。
朱熹哲学的格物功夫, 目的是为了穷理。根据理一分殊的思想, 万物之中均有理存在, 与物接触而认识它, 心中自然可以懂得其中含蕴的理。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1]7“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1]6所以, “儒者之学, 大要以穷理为先”[2]1288。这是宋代之前的儒家所没有的观点。朱熹的格物之论, 物的含义有两种, 自然界中的外物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大学》不说穷理, 只说个格物, 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3]288为此,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1]7, 然后“推极吾之知识, 欲其所知无不尽也”[1]4。由此出发, 朱熹批判了佛教“致知而不格物”的倾向。朱熹的格物之学确实也使其对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认识。
穷理的行动要转化为心中的致知。如何才能把所知之理在自身体认得清楚透彻呢?朱熹主要从读书方法上联系道家思想来教导弟子:
读书须是虚心……自今夏来, 觉见得才是圣人说话, 也不少一个字, 也不多一个字, 恰恰地好, 都不用一些穿凿。庄子云:“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 又要随他曲折恁地去。今且与公说个样子, 久之自见。[3]
学者初看文字, 只见得个浑沦物事, 久久看作三两片, 以至于十数片, 方是长进。如疱丁解牛, 目视无全牛, 是也。[3]163
今读书紧要, 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如用药治病, 须看这病是如何发, 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 何者几两, 何者几分, 如何炮, 如何炙, 如何制, 如何切, 如何煎, 如何吃, 只如此而已。[3]162
物有自然界中的物, 也有社会中的事。所以格物所致之知, 既包括物理, 也包括性理。求物理的功夫, 是道问学。求性理的功夫, 是尊德性。
即物穷理而心知, 需要泛观博览。广博固然好, 但并非没有选择。朱熹主张“务切己”“从近去”“察之于身”, 这是从广度上来说。从深度上来说, “博观”之后, 需要“内省”返约。如此“内外交相助, 而博不至于泛滥无归, 约不至于流遁失中矣”[3]833。朱熹解释“成德”:“若做这物事未成就时, 一个物事是一个物事在, 孝只是孝, 忠只是忠。惟做来做去, 凑足成就一个物事贯通时, 则千头万件, 都只是这一个物事流出来。道家所谓‘安养成胎’, 盖德是百行之胎也。所以君子以成德为行。”[3]868他又说:“德成于我者, 若有一个人在内, 必定孝弟忠信, 断不肯为不孝不弟不忠不信底事, 与道家所谓‘养成个婴儿在内’相似。”[3]2489内丹术所说的“安养成胎”“养成个婴儿在内”, 表达的是守住与本源之道合契的德性, 即本真的性情。朱熹的“成德”也同样是要在心中守住与生俱来的与天理相契的德性。总之, 格物致知而尊德性与即物穷理而致其极, 意思是一样的, 目的都是要达到天理充溢, “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境界。但是, 朱熹针对当时好高骛远空疏不实的学风弊端, 特别强调即物穷理方面, 他认为:“学问不可只理会一端……天下事硬就一个做, 终是做不成。如庄子说:‘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须是理会得多, 方始衬簟得起。”[3]2850
道问学与尊德性可以统一。
在朱熹看来, 下学是形而下之学, 上达是达至形而上。下学与道问学是同一过程, 上达与尊德性是同一过程。下学和上达是就行为活动的形式而言的, 道问学与尊德性是就行为活动的内容而言的。道问学是求知物理, 尊德性是求知性理。物理与性理都来源于同一本源, 归宗于同一本体, 这为下学能够上达、道问学与尊德性能够统一提供了可能性。但物理与性理毕竟还是有差别的, 它们是理一分殊的表现, 这又决定了下学与上达之间不是直接的过渡, 道问学与尊德性不能直接统一。对下学而上达、道问学而尊德性的具体过程, 朱熹通过解读, 创造性地诠释《中庸》, 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全国第七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跳圆舞曲小猫.pdf VIP
- 复合材料力学(全套课件).ppt VIP
- 社会支持评定量SSRS.pptx VIP
- 不良资产处置培训.pptx VIP
- 项目风险评估报告模板范例(标准版).docx
- 13-肿瘤基因组学.pptx VIP
- (正式版)D-L∕ T 646-2012 输变电钢管结构制造技术条件.docx VIP
- 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四册Unit4 Everyday economics Using language 课件(共20张PPT).pptx VIP
- SL 72-2013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doc VIP
- JISB1181_螺母.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