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第十一单元 课时26 十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docx

高中历史教学:第十一单元 课时26 十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PAGE 29 -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26 十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知·课标 明·要点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3.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把握“两条线索”:十月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2.注意“三个比较”: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比较;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比较 3.理解“七个重要概念”: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民族民主运动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壮大。 (4)组织: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5)思想:1903年,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概念·拓视野 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 (1)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历程及意义 历程 (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出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镇压人民反抗。(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3)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4)成立新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意义 (1)社会主义运动: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民族独立运动: ①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②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 名师·微点拨 二月革命的性质 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其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史识·巧图解 十月革命的进程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角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实 施 背 景 原因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 (1)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2)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1)克服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 (2)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 主要 措施 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1)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2)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在一些经济部门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作用和 局限 (1)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名师·微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苏联模式 背景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1924年,斯大林确立领导地位 途径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结果 到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特点 (1)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体制;(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1)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2)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3)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名师·微点拨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2)改变多种所有制并存,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由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到排斥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