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疆帕米尔高原吉尔赞喀勒墓群的年代及文化内涵
2013年至2014年,我们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吉尔赞卡勒公墓挖掘了51株侵蚀的玉髓。
出土这批文物的吉尔赞喀勒墓群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曲曼村东北的塔什库尔干河西岸的台地上, 海拔约3050米。遗址所在的帕米尔高原是亚欧大陆两条最大山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和帕米尔——楚科奇山带) 的山结, 也是亚洲喜马拉雅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等主要山脉的汇集地, 素有“万山之祖, 万水之源”之称。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地处西域的帕米尔高原不仅是亚欧大陆巨大地理区域的接界处, 而且还是亚欧大陆几大语族、各大文明的交汇点, 是人类古代文明交流的最大、最重要的高原通道。
通过对吉尔赞喀勒墓群的相关出土物标本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 年代为距今2400-2600年。墓群文化内涵为广义的塞人
值得注意的是:遗迹中的黑白石条所表达的“漫无边际的光芒”正是“光”崇拜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象征了琐罗亚斯德教徒对光明的崇尚和追求, 有着鲜明的琐罗亚斯德教印记。
另外, 如上图所示, 地表遗迹中每一组黑白石条和与其相对应的墓葬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其中墓葬正好位于“冬至日”日照时间最短的方位, 而黑白石条所指方向则是“夏至日”日照时间最长的方位,
二、琐罗亚斯德教的核心教义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宗教由于要以人本身及事物性质中之永恒者为基础, 因而是有关人内在生命的一门艺术和一套理论。宗教在人类历史上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四个方面:仪式、情感、信念、理性化。
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塔》中最早的《伽萨》 (Gāθās) 颂诗作为琐罗亚斯德本人撰写的经典最为直接地反映了先知创教时的精神和思想, 他在《伽萨》中明确提出了“善恶二元对立斗争”的宇宙观、“七位一体”的善神崇拜、抑恶扬善的“尘世说”、拯救世人的“三善”原则以及善必胜恶的“来世说”,
理性宗教的出现是以往宗教形式逐渐演变的结果, 待人类对相关的一般观念及相关伦理直觉有了进一步的意识, 理性宗教方能出现。
研究表明, 琐罗亚斯德教的孕化过程是伴随着印欧 (语系) 人的迁徙浪潮逐渐完成的。站在世界史观的角度并借助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们认为在公元前三千纪中期, 原始印欧 (语系) 人居住在俄罗斯南部的广大地区, 他们因自视高贵而自称“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一些部族的松散联盟, 操着非常接近的语言, 拥有相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
这种文化上的内在关联, 其背景是中亚地区青铜时代文化。这里在琐罗亚斯德教诞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有游牧人都具有类似文化的现象”,
三、天珠蕴涵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意涵
“天珠”是指古人用来自大自然的蚀花原材料对半透明的白玛瑙珠的表层分别进行黑、白两次蚀染, 从而获得表面具有特殊意涵纹饰的古代工艺品, 古人视之为具有护身符功能的珠宝。此类遗存在藏族人民的认知观念中并非来自人间, 而是一种来自阿修罗世界或谓来自天上的珍贵珠宝, 故有“天珠”之称。
就艺术学角度而言, 我们对天珠的研究必须从其纯粹的视觉感官深入到其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天珠珠体上黑色为底色而白色花纹始终处于表意主体的构图特征正是琐罗亚斯德教倡导的“善恶二元对立斗争”的宇宙观和“抑恶扬善、善必胜恶”的宗教核心思想的具象呈现。这种黑白两色鲜明对比的艺术表现形式曾出现于公元前一千纪初的卡拉苏克文化期的一些高质量的陶器上, 人们在光滑的黑色底色上用白色绘画出一些曲折文、偏棱形、三角形或者这类图形的组合纹饰, 还有频繁出现的山形纹和回形纹。
久, 隐含着“君权神授”的寓意。图中的青铜祭盘即是琐罗亚斯德教徒创造的此类艺术品的典型代表:此祭盘出土于阿富汗北部的贝格拉姆 (Begram) , 年代为公元一世纪。祭盘的三个足为鹰爪状, 在三足之间环绕盘周的装饰形状也似鹰羽状, 两圈同心圆居于祭盘的中间。显而易见, 居于祭盘中央的两个圆圈纹才是匠心表意的主体, 而其他一切次要的形式都是次要对象, 它们共同构成了祭盘表意的统一和秩序, 这种意匠精神具有明显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意涵, 而非纯粹的审美, 创造者透过宗教情绪将创造行为视为可以自我解放的手段之一, 其行为本身与宗教本质无法分离。在意匠观念中, 祭盘中央的两个圆圈纹既是太阳神梅赫尔的象征, 也是最高主神阿胡拉·马兹达的象征。
我们梳理了其他考古出土的天珠资料, 计有:1979年在塔什库尔干县香宝宝墓群中发掘出土的1颗天珠,
(一) 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的圆柱形天珠
通过上文对圆圈纹的阐释, 我们得知“圆圈纹”在琐罗亚斯德教徒的观念中代表了神主阿胡
如图所示, M11出土的这颗圆柱状“线珠”, 珠体中间蚀绘一条较宽的白色圆圈纹环绕着珠体, 从而将珠体黑色部分一分为二, 使整颗天珠呈现出宽白色圆圈纹居于珠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