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视角下的小说观念嬗变目录学视角下的小说观念探析以《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为例.docxVIP

目录学视角下的小说观念嬗变目录学视角下的小说观念探析以《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为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录学视角下的小说观念嬗变目录学视角下的小说观念探析以《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为例 “小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的外部作品》中。庄子告诉儿子要钓鱼,“小说很远。”。 “小说”甫一出现在目录学的视野中, 目录学家对它的定位经过了漫长的路程。《汉书·艺文志》 (以下简称《汉志》) 将“小说”归入“诸子略”, 《隋书·经籍志》 (以下简称《隋志》) 承袭《汉志》, 将“小说”归入“子部”, 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国“小说”这一学术分类的固有体系。正如鲁迅所言, “小说故隶于子。其 (《隋志》) 所著录……所论列则仍袭《汉书·艺文志》。” 本文将焦点集中在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 考察对象是《汉志》和《隋志》“小说”类著录的“小说”, 而不探究这些作品是否符合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了解两志对小说的类别性质、源流功用的认识与阐述, 梳理两志所反映出的“小说”观念, 分析“小说”在古代目录学上的定位, 这对我们把握中国“小说”观念从汉代至唐初的嬗变脉络将不无裨益。 一、 关于模块。《汉志》,云 “小说”作为目录学意义上的派别, 是在《汉志》里才出现的。 《汉书·艺文志》记载小说十五家, 一千三百八十篇。 (按:今确切篇数是一千三百九十篇) 。 《汉志》中所著录的“小说”作品到唐代就都散佚了, 《汉志》“所录小说十五家, 梁时已仅存《青史子》一卷, 至隋亦佚。” “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 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 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第一, 《汉志》认为以立说者为“小说”。虽为“小道”, 但与九流同是以立说来宣扬其道, 只不过其说较“小”而已。第二, 它们的作者是“稗官”, 撰者大多不详, 少有确切身份。第三, “小说”的来源是“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 内容多为浅薄依托, 撰者往往借助先贤 (如伊尹、鬻熊、师旷、黄帝) 之名阐述己见, 少有主体意识, “诸书大抵或托古人, 或记古事, 托人者似子而浅薄”, 《汉志》设立小说家之目, 使得“小说”“由一个原本带有贬义色彩的普通词语变为一个具有目录学意义的文类概念”。 二、 《汉志》对“小说”的认知 和《汉志》比起来, 《隋志》的“小说”观念有了很大变化。《隋志》是继《汉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 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史志目录。《隋志》子部下细列为十四个类: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等, “小说家”归在子部。 《隋志》子部入选小说二十五部, 合一百五十五卷。 《隋志》的“小说”观念承《汉志》而来, 对于“小说”类目名称的界定、源流内涵的阐释、功用的论述、书目的著录等, 无不深受《汉志》“小说”观念的影响, “小说者, 街谈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 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 史为书, 瞽为诗, 工诵箴谏, 大夫规诲, 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 徇木铎以求歌谣, 巡省观人诗, 以知风俗。过则正之, 失则改之, 道听途说, 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道方慝以诏辟忌, 以知地俗’, 而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 与其上下之志, 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 《隋志》对“小说”的定义, 并没有越出《汉志》, 仍然视其为小道、琐语, 也无法达到经世治国的高度, 也认为“必有可观者”。但是, 从汉至唐经过了漫长五百多年的历史, 特别是六朝佛教兴盛带来的志怪、志人小说的繁荣创作, 促使时人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小说”的内涵及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关于“小说”的传统观念, 也因此, 《隋志》对“小说”态度, 展现了自身独特性。 由两表对比可知, 《隋志》所入选的小说作品, 主要在晋与南北朝的时间范围内, 较《汉志》的时间范围小, 这里固然有因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作品亡佚,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时间范围的缩小从某一方面来说意味着“小说”标准的细化, 唐初史学家对纷繁的“小说”资料进行梳理, 有了更为明确的界定。 《汉志》“小说家”多为“稗官”、“道听途说者”、“闾里小知者”, 撰者姓名不详、身份低微、文化程度不高。而由表二可知, 《隋志》中大部分“小说”的作者或编纂者是有确切姓名和身份信息的, 一些作者还有官职在身, 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 如“金紫光禄大夫”、“宋临川王”等, 身份地位非常高, 可作如此分析:从汉至唐初, “小说”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其作品的受众也逐渐向上流阶层发展扩大。 由表二可知, 《隋志》收录的一些“小说”作品, 带有明显的叙事特征, 具有传奇和虚构性。如刘孝标注《世说》是叙事模式相对完整的小故事, 内容为汉魏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