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民间宗教到神圣化的课堂从《隋书》《旧唐书》对道教的批判看道教的发展
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这种发展在国内外丹艺理论和理论上取得了巨大的创新。道教的长生不老对上至君王下至贵族士大夫都有着极大的诱惑力。隋文帝由于在夺取政权的需要编造了“受命之符”, 因而格外重视扶持道教, 唐代甚至因为老子姓李, 故而崇奉道教, 视之为国教, 唐太宗等曾下诏宣布把老子作为垂范, 号召学习老子经典, 唐玄宗把老子清净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依据之一。这些在道教史著作中有充分的讨论。统治者抬高和推崇道教, 却并不迷信道教, 而是利用道教为统治阶级服务。
一 对道教的认识
道教所受质疑的文字见于隋唐正史记载中, 这些资料已有学者搜集整理, 有开创之功, 为后学者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道、佛者, 方外之教, 圣人之远致也。俗士为之, 不通其指, 多离以迂怪, 假托变幻乱于世, 斯所以为弊也。故中庸之教, 是所罕言, 然亦不可诬也。
推其大旨, 盖亦归于仁爱清静, 积而修习, 渐致长生, 自然神化, 或白日登仙, 与道合体。
而金丹玉液长生之事, 历代糜费, 不可胜纪, 竟无效焉。
……上谓侍臣曰:“神仙事本虚妄, 空有其名。……不烦妄求也。
李泌字长源少聪敏, 博涉经史, 精究《易象》, 善属文, 尤工于诗, 以王佐自负。泌颇有谠直之风, 而谈神仙诡道, 或云尝与赤松子、王乔、安期、羡门游处, 故为代所轻, 虽诡道求容, 不为时君所重。
观以上引《隋书》、《旧唐书》文字, 有几点值得重视。第一, 反映出当时官方对道教源流和主旨的认识以及对道教的定位。认为道教的主旨归于“仁爱清净”, 修习的归宿应该是渐至长生, 与“道”合体。第二, 清楚道教的源流主旨之后, 对其流弊有清醒的认识。道教发展到隋唐时期, 外丹术的发展致使大量的财力消耗在炼丹制药的过程之中, 而长生依然梦幻般不可企及,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从唐太宗、唐宪宗对臣子的话来看, 可以判断对道教的态度。他们实际上比谁都清楚神仙之事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的, 李世民一句“不烦妄求”, 值得玩味。道教是可以为国家的统治服务的, 但应该是利用其有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合理成分。否则, 是妄为。宪宗李纯问神仙之事, 可以看出他对神仙有着向往, 但李藩的话可谓有理有据, 而又措辞得当, 宪宗认为确实如此, 除事实依据外, 与他对道教的认识不无关联, 官方意义上的打压道教的情况并未正式进行。第三, 从《李泌传》看, 道士在同行和信奉道教的人士当中备受欢迎, 而其风流才华自然得到承认, 但其诡道之术, “不为时间所重”。可以想见一些道士当时的处境也未必那么风光。第四, 道教所受的批评是从统治阶层和爱好仙术的上流士大夫开始的, 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老百姓更强的经济实力, 在外丹盛行的时代, 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是无法进行丹药的冶炼试验的。因此, 批判始自这些炼丹者、服食并深受其害的上层。特别是在中唐以后士大夫成为批判道教的主要力量, 掀起了较大规模的道教批判运动。
二 道教神经并施,以神道事
在士大夫阶层的批判道教运动中, 韩愈、白居易等人对道教的批判最具有代表性, 但他们只是众多批判道教的士人中的一部分。韩愈对道士的服食毒药而不知悟深恶痛绝, 他说:“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 杀人不可计, 而世慕尚之益至, 此其惑也!在文书所记及耳闻相传者不说, 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 以为世诫。……呜呼!可哀也已, 可哀也已!”
事实上, 唐代的除韩、白之外, 还有众多士人对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丹药之术有着十分正确的认识, 如李白《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冶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李德裕《方士论》、梁肃《神仙传论》、裴潾《谏信用方士疏》、顾况《戴氏广异记序》等极具代表性。现略举李白、李德裕二人之文:
秦皇、汉武, 非好道者也, 始皇擒灭六国, 兼羲、唐之弟号;汉武剪伐匈奴, 恢殷、周之疆宇, 皆开辟所未有也。虽不能尊周孔之道以为教化, 用汤武之师以行吊伐, 而英才远略, 自汤、武以降, 鲜能及矣, 岂不悟方士之诈哉!盖以享国既久, 欢乐已极, 驰骋弋猎之力疲矣, 天马碧鸡之求息矣, 鱼龙角抵之戏倦矣, 丝竹斡鼓之音厌矣。以神仙为奇, 以方士为玩, 亦庶几黄金可成, 青霄可上, 固不在于音神炼形矣。何以知之?荀卿称千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余闻武宗之言, 是以知耳。尝于便殿言及方士皆谲诈丕诞, 不可信也。上曰:“吾知之矣。宫中无事, 以此遣闷耳。”余尝览曹植论, 言左慈、封君达之类, 家王及植兄弟以优笑蓄之耳。斯言信矣!
三 道教道性论的理论探源
隋唐道教在这样的局面下开始新的理论出路的探寻。这个时期道教的主要学说是重玄论、道性论、成仙之道为代表, 符箓、经戒与科仪学说得到趋于成熟。如前所述, 佛教虽然在不断的起落中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