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长安三彩窑遗址出土模具的初步研究
在唐长安的两个三色窑中,我收集了近50个模型。这些模型大多是人物和动物的比例模型和组合模型。纵观这些模具, 全部是用红粘土烧制而成, 胎呈红色。因要反复使用, 所以模具比较厚重, 质地坚硬。从唐长安醴泉坊、平康坊窑址出土的模具和烧制的成品实物看, 体型较小的半身人物俑是前后合模;体型较小的动物俑是左右合模;而体型较大的人俑由人头前后模和人身前后模组合粘结而成;较大型的动物俑, 一般由动物头部左右模、身子和四肢左右模制作粘结而成;而体型更大者, 则由头、身、腿、尾等分段合模制作。
将醴泉坊、平康坊三彩窑遗址出土的模具和实物成品放在一起对比研究后, 发现平康坊三彩窑早期的模具, 由于陶土淘洗不细, 胎质较疏松, 刮削制作较粗糙, 模具也较为笨重。再观平康坊三彩窑遗址出土的唐早期人俑、动物俑等实物, 不仅留有隋代的遗风, 大多胎壁厚实, 而且在人物的颈、肘、膝, 动物的脖子、腿关节等部位, 都插有铁芯加固。平康坊三彩窑中也有盛唐时期的模具, 细观这些模具, 不仅胎土细, 而且胎体变薄, 制作较前精良了, 有的模具的质地、造型, 与醴泉坊模具十分相似, 个别模具甚至可以与醴泉坊的模具相互拼接, 而且出土实物中也有盛唐时期的俑类。醴泉坊窑遗址出土的模具胎质较细腻, 厚度适中, 刮削制作较为精细。醴泉坊窑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俑实物, 造型生动, 粗犷大气, 胎壁较薄, 靠插芯加固的现象极少。
现从唐长安醴泉坊、平康坊两处三彩窑模具中, 各遴选出10件分别介绍如下:
一、 彩窑出土的镇墓兽
1、刻有纪年铭文的残模 (图1) 。模具残长12厘米、残宽10.8厘米。红胎。模具背面刻有“天宝四载……祖明”字样。“天宝四载”即公元745年, 仍处在唐朝的鼎盛时期。醴泉坊三彩窑始烧年代应在“天宝四载”之前。该窑址出土的三彩陶俑, 非常精致、传神, 特征明显, 可作为鉴别这一时期的三彩来源和制作地的参照物。另外, “祖明”二字, 又佐证了史料中关于唐代丧葬礼制和辟邪厌胜俑的称谓。《旧唐书·舆服志》载:“文武官及庶人丧葬, 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 四神十二时在内”、“甄官令掌供琢石、陶土之事……凡砖瓦之作, 甄缶之器, 大小高下, 各有程准。凡丧葬, 则供其明器之属……当圹、当野, 祖明、地轴, 诞马偶人其高各一尺。”文献中提到的“四神十二时”, 王去非早于1956年在《四神、巾子、高髻》一文中, 就指出“四神”是墓葬中的两件镇墓兽和两件镇墓武士。这“四神”放在墓门内或甬道中, 两件是兽形, 一个人面, 一个兽面, 现在人们都依其形习称“镇墓兽”。两件为武士, 有时根据服饰不同被分别叫做武士和文官。1986年河南巩义市康店镇砖厂唐墓出土两件镇墓兽, 一件兽面者背部墨书清晰的“祖明”二字, 证明了这一推断。这次醴泉坊三彩窑遗址又出土了刻有“祖明”的模具, 更证明了这一推断。
2、刻有工匠姓名的男俑身前模 (图2、3) 。模具高14.5厘米。红胎。这是一件身着大翻领胡服俑的前身模, 模具背面刻有“魏小山”三字, 验证了当年制作三彩的工匠必须按照唐代官府“仍题工人名”的要求铭刻。
3、女俑头前后模 (图4、5、6) 。模具高14.5、宽8.5厘米, 前后模对合后, 厚9厘米。红胎。完整。模内女俑双髻高耸, 长目细眉, 面庞清秀丰腴。模具上下左右相应部位刻有沟槽, 是合模定位的符号。这种前后模发现较少, 十分珍贵。当我们用该模具压印出泥坯后, 惊奇地发现女俑颈部有一前低后高阶梯状的茬口, 经琢磨才知这是唐代制陶工匠创造的工艺。唐代工匠为了把制作的俑头和俑身, 在不用铁芯的情况下粘结牢固, 他们在制作模具时, 就分别设计有阶梯状茬口, 将一个粘结面, 变成了三个粘结面, 使做成的人俑既坚固, 又好看。用这种工艺制作的人俑, 身首是不通透的, 这一特征也可作为鉴别唐俑真伪的方法之一。
4、半身女俑前模 (图7) 。模具高14、宽7.4、厚4.9厘米。红胎。完整。模内女俑容貌俊美清秀, 双眼皮, 笑容可掬。高耸的球形髻, 是流行于盛唐的一种高髻。模具相应部位刻有沟槽, 是合模定位的符号。
5、马俑模 (图8) 。模具高14.5、宽14、厚3.5厘米。红胎。残。为一大型马俑组合模马头右模。模内马俑昂首嘶叫, 马鬃后飘, 动感极强。
6、马俑模 (图9) 。模具高25.3、宽21.7、厚5厘米。红胎。完整。为一大型马俑组合模马头右模。模内马俑轮廓清晰, 形象逼真。
7、马俑模 (图10) 。模具高30、宽21、厚7.8厘米。红胎。残。为一大型马俑组合模马身右模。模内马俑膘肥体壮, 轮廓清晰, 马鞍装饰华丽, 雕塑精美。模具相应部位有凸起作为合模定位的符号。当我们用该模具压印泥坯后, 发现马俑后腿处还连结着两大片泥坯, 经仔细研究后, 恍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