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永学派与泰州学派思想的异同
这个是意识产生的土壤,决定了它。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而是依存于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每一种思想的产生、发展和终结,都要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制约于它所反映的客观外界的矛盾运动。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与泰州学派启蒙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们既有相似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又有特殊的思想渊源。本文从历史、经济、生存环境、学术思想四个方面对永嘉学派与泰州学派思想产生的渊源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 温州、合肥人口的变化
学派思想的产生与城市的历史厚度是相关联的。永嘉学派产生于宋代温州;泰州学派产生于明代泰州。温州市地处浙江东部;泰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中下游。温州、泰州都有2100多年的历史,都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说,南北两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两个重要学派。
温州、泰州的城市历史沿革。就建县时间而言,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在秦末的楚汉战争中,越王勾践的后裔驺摇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汉惠帝封驺摇为东海王,设都东瓯,即世俗所谓“东瓯古国”。东瓯王国从立国至消亡先后共5 5年,凡三世。此后几经变迁。于汉顺帝永和三年(1 3 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州建县之始。泰州周时为海阳地,汉初名海陵,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始置海陵县,隶属临淮郡。就建郡时间而言,温州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 2 3年),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温州市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 2 2年),置东嘉州。唐高宗上元二年(6 7 5年),将永嘉、安固(瑞安)两县置温州,从此永嘉郡有了“温州”之称。泰州于东晋义颐七年(411年)升为海陵郡,领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五县,隶属于南兖州。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年),领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六县,仍属南兖州。隋开皇元年(5 8 1年),废海陵郡,复称海陵县,隶属扬州总管府。唐武德三年至七年(620—6 2 4年),称吴陵,以县置吴州。南唐昇元元年(9 3 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开始,管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盐城等县,隶属东都府。宋初为泰州军,后仍为泰州,管辖范围仍旧,隶属淮南路。至元十四年(1 2 7 7年),改名泰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 2 8 4年),复称泰州,明、清沿用。
温州、泰州的人口变迁史。温州是一个移民城市。两晋间,北方战乱,大批北人南迁时也有一大批人口迁居温州。东晋太宁元年(3 2 3年),永嘉郡(今温州、丽水两市)建立时户籍数和人口数分别为6 250户、36 680人。隋大业五年(609年),永嘉郡(今温州、台州、丽水三市)户籍数有10 542户。因豪族地主隐漏人口,以逃严重赋税,实际人口远不止于此。由于唐初奖励婚嫁、社会安定及闽人迁入、均田制(按人口授田和征调赋役)的实施,户口剧增。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至元丰年间(1078—1085年),温州户籍数由40 740户剧增至121 916户,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温州户籍数和人口数再增至170 035户、910 657人。随着元朝统治的加强,北人逐渐回归,同时由于统治者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致使温州人口又大幅度减少。元初温州户籍数和人口数分别为187 403户、497 848人,到至元年间(1335—1340年),温州户籍数减至119 270户。由于元朝人口统计改为男女入册,实际人口减少要远大于此数。明初朝廷实行抑制豪强、奖励开荒、解放奴婢、提倡早婚等政策,温州人口逐渐回升。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温州户籍数和人口数分别为178 599户、599 068人。此后,由于官府的残酷剥削导致浙南矿工长达1 0 0多年前仆后继的起义以及倭寇对温州长期的骚扰,温州人口又逐渐减少。同样,泰州也是一个移民城市。西晋末年,北方地区人口避战乱大举南迁,至东晋、南朝3 0 0年间陆续迁至今长江下游皖南、苏北、赣北、赣中一带的江南地区。泰州地处长江北岸,诸多移民由于长江之隔就在泰州落户。据《泰州志》记载,其时海陵一带人口猛增几十倍。南朝刘宋时,海陵郡所辖六县共有户籍数和人口数分别为3 626户、21 666人。隋唐时期泰州尚安定,安史之乱与唐末农民起义均未波及,这也造成了泰州人口的不断增加。如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年),泰州所辖四县共有户籍数32 471户,崇宁元年(1102年),户籍数增至56 972户。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进犯中原,岳飞率军抵抗。后因泰州无险可守,岳飞便率部队退到泰兴口岸,而后又退到了阴沙(即靖江马驮沙)。不少人见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