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子》八十一章的理想形态与文献来源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传》中谈到了老子的作品过程。“老子要尊重道德,研究隐藏无名的东西。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p.2141)从这一段记载来看,老子积学深厚,在关令尹喜的要求下,一气撰成五千言。学者们也一直将老子看成是一个具有原创意义的哲学家,认为《老子》是一部原创性的个人著述。对于文学史家而言,《老子》在先秦文章史上是一个另类,很难给予恰当的界定,所以一般的文学史也将《老子》略过,或泛泛而谈其思想、修辞。笔者认为,在春秋战国之交,还不可能出现纯粹的个人著述,文献撰述都是史官的职业行为,文体形式也必然有职业或文化行为方面的根据,所以,探讨《老子》的文体必须追寻它的职业性文化背景。
一、 “化”以“行”为“道”
通行本《老子》一共81章,每一章数句。就每一章来看,它并不以推理或归纳的方式导出结论,而是先给定一个训诫式或隐喻式的格言,然后据此指出它的现实意义。整体上显示出训诫的意味。如其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p.64)
这一章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自开头到“斯不善已”是一个格言类句子,训诫性特点很明显。自“有无”到“前后相随”,是对前一格言的阐释和发挥,意思是任何事物都两极转化、相反相成。这一阐释有着更强的概括性,哲学意味更加浓厚,它不可能来自民间社会,而是来自某个杰出的思想者。自“是以圣人”以下为第三部分,是根据前所揭示的理论原则,指示了“圣人”行事的方式。
此处的“圣人”为谁?钱锺书说:“老子所谓‘圣’者,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无事耳。”(p.421)陈鼓应认为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p.66),但这一解释是有问题的。道家的理想是成就自己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自我的,但在《老子》中,“圣人”往往与百姓或国家并出,如下面的例子: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p.78)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p.253)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p.284)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p.316)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p.71)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p.350)
前四个例子说“圣人”治理“百姓”的方法,后两个例子说“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虽然强调无为的统治理念,但这里的“圣人”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思想者,而是君王。再如下例: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p.298)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p.331)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p.354)
前两个例子看起来有些玄,但第一个例子前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句子,第二个例子前有“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句子,所以可以肯定这两例中的“圣人”是君王。而第三个例子讲税收,是治国之道,所以也是君王。《老子》中其他提到“圣人”尚有九处,讲的都是无为怀柔的处世之道,如: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p.248)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p.361)
其中的“圣人”虽未明确指出就是君王,但也不能说肯定就是道家哲学家或体道者。在身份不明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根据前面的例子而认定他们为君王。
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老子》第二章中第三部分是写给君王的。“是以”即“所以”、“应当如此”,是推断之意。《老子》除了言“圣人”外,还有其他称谓,如:
是以君子终日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p.171)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p.194)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p.205)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p.209)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p.218)
这里实际上是以“君子”、“侯王”代替了其他章中的“圣人”,它们也旁证了“圣人”就是君王。“是以”和“若”这些词语虽然看起来较为委婉,但它们仍然表示了对君王的训诫之意。《老子》中明确出现了“是以圣人”以及相似的句子的共有二十余章。所以,颇有学者言《老子》为治国之书,如严复《老子评点》云:“老子言作用,辄称侯王。故知《道德经》是言治之书。”(p.1091)张舜徽《老子疏证》亦以老子的道即君人南面之术,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