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巴跳与达巴跳的文化生态比较研究.docxVIP

广西东巴跳与达巴跳的文化生态比较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东巴跳与达巴跳的文化生态比较研究 1 摩梭人的行为 在现代体育出现之前,宗教和体育的结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社会结构里, 许多身体运动都植根于原始宗教仪式而存在, 并没有脱离原始宗教的范畴而形成独立的体育文化表现形态。纳西族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玉龙、维西、中甸等地, 信奉东巴教, 东巴祭师在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东巴跳, 逐渐从历史禁锢中走向时代舞台, 发展成为丽江旅游的城市名片和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居住在金沙江东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木里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摩梭人, 信奉达巴教, 常年举行各种宗教祭祀性活动, 达巴跳是摩梭祭师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以身体肢体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仪式总称。史书记载, 达巴跳和东巴跳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群, 氐羌族群“畏秦之威”, 离开故地湟河流域, 向南迁徙[26]。饱受高寒地理环境、残酷部落纷争、政治利益博弈的古代氐羌族群, 在不断分化的同时, 也与当地土著部落逐渐融合, 形成了同源异质的东巴教文化圈和达巴教文化圈。 2012年3月,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主办, 华南师范大学、纳西文化研究会、东巴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体育人类学丽江论坛——— 文化建设与体育发展研讨会”与会代表到东巴文化辐射区域丽江市玉水寨观摩第6届东巴大会, 对纳西族东巴祭祀活动及其不同流派的东巴跳进行了定性观察, 并对和力民等东巴资深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次日, 与会代表到四川盐源县前所乡, 对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进行观察体验, 并对80 岁高龄何鲁佐达巴的达巴跳传承活动进行实地调查。 东巴跳和达巴跳是祭司根据不同祭祀需求, 按照传统的仪式规程所表演的一种身体运动, 表面虽多为跳神、驱鬼之类的宗教祭祀动作, 实际上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身体动作叙事, 是体育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25]。本研究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与田野调查方法, 梳理东巴跳与达巴跳身体运动文化的历史演变历程, 对比分析两种身体运动的文化生态结构, 进一步探讨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身体运动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 以期促进乡土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东拖和daba的身体运动文化的形成 2.1 藏u3000民族地区的巫舞和巫舞 依据现代民族学的族群理论, 一般把远古时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 以河湟流域 (今天青海、甘肃的黄河、湟水、洮河流域) 为中心的戎、氐、羌等, 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民族, 统称为氐羌族群[27]。不言而喻, 常年长途迁徙的原始牧民, 把一切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都归结于灵魂的存在, 形成了信仰和崇拜的超自然神灵, 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万物有灵”是自然界的人格化, 在人类的意识中, 已经将生存的世界变成人与神共存的世界, 人类屈服于神灵的安排, 出现以神灵崇拜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 为主的原始宗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氐羌族群原始牧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知和要求与日俱增, 常常举行祀神驱魔、爙灾祈福的各种集体性活动, 将个体的心理活动转变成社会集体意识, 用神灵观念和宗教体制构成“个体———群体——— 社会”的内在关联, 形成原始氏族社会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宗教秩序。在宗教祭祀活动中, 为了保证祀神驱魔、爙灾祈福的顺利进行, 进而突出巫术活动的祭祀效果, 群体自发地推选本族族群的杰出人物, 形成酋长、巫师、舞手三位一体的职业化巫师和专业化的巫舞。这种情况在我国解放前的少数民族中依然存在[24]。 氏族社会末期, 原始社会制度逐渐被奴隶制度所取代, 私有制的出现, 经济的不平等, 带来了规模空前的生产、交换、战争、迁徙等社会群体活动。西北氐羌族群南迁, 定居在怒江、澜沧江及金沙江并流的藏彝走廊。秦汉之际, 随着封建统治的巩固和深化, 政权和神权高度集中, 氐羌族群巫师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神权, 巫舞和巫术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氐羌族群南下后, “子孙分别, 各自为种, 任随所之, 或为旄牛种, 越嶲羌是也”。《葛天舞》记载:“博南 (今永平) ……, 一人吹笙前导, 众人手持旄尾随之[29]”。所谓旄牛羌, 就是现今摩梭先民, 金沙江流域四川境内的摩梭人还以旄牛尾巴为饰, 以跳旄牛尾巴舞为祭。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藏彝走廊是两个扩张型文化实体的竞争地, 一个是在走廊东方的中央集权政府, 以谋求改变少数民族的信仰及生活方式, 扩张自己的政治版图和文化范围;另一个是藏传佛教的政教合一统治集团, 藏传佛教改变了周遭族群的信仰, 让它们转向以神权及来世为导向。藏彝走廊两个扩张型文化实体的存在, 为后来氐羌族群的原始巫舞分化, 发展成为东巴跳和达巴跳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达巴教与藏传佛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