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杜84-馆观12井热采前后储层变化研究
?
?
董晓东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 盘锦124010)
杜84 块完钻井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为:中上元古界,古近系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三段、沙一+二段,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平原组地层。其中馆陶组地层厚度150~210m,岩性主要为中粗砂岩和不等粒砂岩,其次为砾岩、砾状砂岩和细砂岩等。杜84 块馆陶油层构造比较简单,目前区内未发现断层。馆陶油层底面为南东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2°~3°,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杜84 块馆陶油层为湿型冲积扇沉积。储层砂岩属低成熟、低稳定型, 黏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 孔隙结构多为大孔隙细喉不均匀型。储层物性条件较好,通过对杜84- 馆观12 井133 块冷冻取心样品分析,馆陶油层平均孔隙度为27.53%,平均渗透率为2787.76mD,属于高孔、高渗、储层。目前,热力采油法是一种能够明显提高采收率的方法。然而稠油油藏由于注入大量的高温热流体,将打破地层中原有平衡体系,给储层造成伤害。特别是像辽河油区这样原油性质复杂、油层孔大喉细、基质含量高的碎屑岩稠油油藏更容易发生变化而造成伤害。因此研究热采过程中储层变化,为合理、高效开发该块油藏提供可靠的依据。
1 热采前后矿物变化特征
杜84- 馆观12 井注气井段644~670m,在其上存在隔层,我们采用分析隔层上下岩石矿物变化,确定热采前后储层变化。
根据全岩分析结果(表1),热采后,石英含量明显增长;菱铁矿、黏土矿物、斜长石、钾长石含量降低明显;白云石略有增长。
表1 热采前后矿物含量对比表
根据薄片分析结果,热采前后,填隙物含量明显减少(图1、图2)。热采前填隙物含量9.71%,热采后填隙物含量为5.14%。
根据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2),热采后,伊蒙间层黏土相对含量降低,间层比下降,显示了热力作用下伊蒙混层加快向有序化的转化;伊利石明显减少;高岭石、绿泥石相对含量明显增加。
图1 热采前常规薄片,单偏光,25×
图2 热采后常规薄片,单偏光,25×
表2 热采前后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对比表
2 热采前后物性变化特征
通过对杜84- 馆观12 井133 块冷冻取心样品分析,热采后孔、渗增大,渗透率增大尤其明显。平均孔隙直径、喉道宽度变大(图3、图4)。因此物性向着有利于开发的方向转化。
表3 热采前后物性变化对比表
图4 热采前后平均喉道宽度对比直方图
3 热采前后含油性变化特征
热采后该井含油饱和度减小,平均含油饱和度由51.59%下降到37.72%(图5),但剩余油集中在小孔隙或大孔隙角隅处(图6、图7)。
图5 热采前后含油饱和度对比直方图
图6 热采前荧光薄片,荧光,100×
图7 热采后荧光薄片,荧光,100×
4 结论
4.1 热采后杜84- 馆观12 井储层矿物含量变化明显:石英含量明显增长,菱铁矿、黏土矿物、斜长石、钾长石含量降低;填隙物含量明显减少;伊蒙间层黏土相对含量降低,间层比下降,伊利石明显减少;高岭石、绿泥石相对含量明显增加。
4.2 热采后该井孔渗变大,平均孔隙直径、喉道宽度变大。因此物性向着有利于开发的方向转化。
4.3 热采后该井含油饱和度减小,但剩余油集中在小孔隙或大孔隙角隅处。
?
-全文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