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鸢得《阴阳鱼太极图》流传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谢鸢得《阴阳鱼太极图》流传考 银阳鱼太极图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太极图。在目前的研究中,它可以被视为一种迷信。此《太极图》从何而来,传承变迁如何,并没有人能说得清,道得明。谢枋得传《易》三图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李申、郭彧、张其成等先生曾经对《阴阳鱼太极图》作过较详细的考证,但挂万漏一之处尚为不少,今就其中几个问题略作考释。 一、 “月体纳甲” 袁桷《易三图序》在《太极图》的源流问题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谈论谢枋得所传易图,袁氏此文不得不详加引述,并深入分析。其言如下: 上饶谢先生(枋得)遁于建安,番阳吴生蟾往受《易》焉。后出其图曰:建安之学为彭翁,彭翁之传为武夷君,而莫知所授。或曰托以隐秘,故谓之武夷君焉。…… 始,晁以道纪传《易》统绪,截立疆理,俾后无以伪。至荆州袁溉道絜,始受于薛翁,而《易》复传。袁乃以授永嘉薛季宣士龙。始薛授袁时,尝言“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者,争阴购之。后有二张:曰行成,精象数;曰,通于《玄》。?后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或言:《洛书》之传,文公不得而见。今蔡氏所传书,讫不著图藏,其孙抗秘不复出。临邛魏了翁氏尝疑之,欲经纬而卒不可得。季通家武夷。今彭翁所图,疑出蔡氏。惜彭不具本始,谢先生名字今不著,其终也世能道之。(卷21) 清胡渭《易图明辨》引“洛遗学多在蜀汉间”作“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并认为:“清容,博雅君子也。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首著之。季通所得三图,一为《先天太极图》无疑矣。其二盖《九宫图》与《五行生成图》,而希夷未尝名之曰《洛书》,故或言《洛书》,朱子不得见也。”(卷2)在引述明赵撝谦《六书本义》所录《天地自然之图》及其注解后,胡渭又称:“蔡氏所得之三图,清容不言其形象,未知何如。据古则所传,以为蔡氏之所得,盖三图之中,此居其一,名曰《先天图》,亦曰《太极图》,取《参同契》之‘月体纳甲’,二用三五,与‘九宫,‘八卦’混而一之者也。”(卷2) 据胡渭此说,则袁桷所言三图即《先天太极图》、《九宫图》、《五行生成图》。谢枋得所传《易三图》即是蔡元定入蜀所得三图,由蔡元定即所谓“武夷君”传之彭翁,彭翁传至谢枋得,谢枋得传与吴蟾。推而上之,蔡元定所得之图源于河洛遗学,也就是薛季宣受袁溉,袁溉受二程,二程受周敦颐,远推而传自陈抟。所以说,《先天太极图》源于蔡元定所见的蜀之隐者,或者说就是源于陈抟。 今人朱伯良著《易学哲学史》,仍持胡渭旧说(第12页),可见此说影响深远,广为学界所采信。李申辨《先天太极图》也将此作为一个重点细加考察。 李申指出:“假若薛季宣果然说过‘河洛遗学在蜀’,也是指二程遗学在蜀。二程著作称‘遗书’,也是旁证之一。”(第79页)他还引《宋史·尹焞传》尹焞于蜀得程颐《易传》为证,认为“‘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当指二程学问,特别是二程的《易》学(或遗学)多在蜀汉间,与《河图》、《洛书》之类的易图学实无关涉”(第79页)。 单就袁桷之文而言,李申理解为薛季宣说“河洛遗学在蜀”是不正确的。袁桷说:“始薛受袁时,尝言‘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者,争阴购之。”这里,“尝言”的主语显然是向薛传授二程之学的袁溉。薛始受袁之学,对蜀汉间学术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不详,他怎么能说出“(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的话呢?李先生于此未免太过疏漏了! 袁溉学传薛季宣,吕祖谦于《薛常州墓志铭》中记载甚详。其言曰:“(薛季宣)十七起从妻父荆南帅孙汝翼辟书写机宜文字。荆州善袁溉道洁,虚郡斋迎致之,公遂委己师焉。……道洁漫浪沔鄂间,讳其学,绝不为人道,独于公倾倒无所靳。公自是笃意于学。道洁语公:‘伊洛轶书多在蜀。’”(卷10)可见,袁溉所言乃是“伊洛轶书多在蜀”。“轶”与“逸”相通,并无问题,而“伊”与“河”、“学”与“书”之差别甚大。所谓“伊洛轶书”就是指二程遗书;“洛遗学”则有两层意思,一指二程之学,一是《洛书》之学,而以第一层意思为主,尚与“伊洛轶书”之意相去未远;而“河洛遗学”则往往被理解为《河图》、《洛书》之学,则与“伊洛轶书”大有区别了!其实,魏了翁对此也说得明明白白。魏氏说:“今言河南之学者,指《易传》为成书,而尝闻诸成都之隐者,其后卒成于涪陵之北岩。蜀人之笃信其说如范太史,大徒高弟如谯天授、谢持正,皆班班可考。荆州袁道洁乃登河南之门,其游蜀访薛翁,亦谓‘伊洛轶书多在蜀’者,是此书流传于巴蜀既有年矣。余为儿童时犹及从长老授《伊川易传》及《河南遗书》,又及见学者多传写《二程先生语录》,特为其说者未能无科举之累,故缀其说以缉文而未暇得。”(卷42《简州四先生祠堂记》)由此可见,所谓“伊洛轶书多在蜀”者,更多指二程著作而言,程颐《伊川易传》也在其内。 薛季宣得袁溉之传,又闻袁溉“伊洛轶书多在蜀”之言,遂而引起学者前往巴蜀寻访其学并无大碍。所以袁桷概言“士大夫闻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