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管理的社会动员大地震的启示.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灾害管理的社会动员大地震的启示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向灾区分配了大量救灾资金,并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险。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作精神, 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与此同时, 我国政府体现出开放、成熟、自信的大国姿态, 积极接纳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捐助。 救灾资金是灾区社会公众的“保命钱”, 是灾害救助的重要前提。如何对救灾资金进行合理筹措、有效管理, 这不仅决定着灾害应对工作的效率与进程, 也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灾后重建社会动员,实现灾灾救灾 灾害管理是政府最为核心的职能之一。当灾害发生时, 政府有义务向灾区拨付应急救灾资金。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应急财政保障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 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 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 我们认为, 高效的灾害管理必须实施应急社会动员。也就是说, 国家在充分发挥政府救灾主导作用的同时, 将社会和企业的力量整合起来, 形成一股应对灾害的强大合力。这是一个调动全社会所蕴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服务于抗灾救灾大局的过程, 可降低灾害管理的成本, 提高灾害管理的效率。在此次汶川大地震后, 大批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主动捐款捐物;社会公众通过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公益性组织提供捐助。这些都是社会动员在救灾资金筹措方面的具体体现。 但是, 从总体上看, 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一方面, 政府全能性色彩过于浓重;另一方面, 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灾害管理的冲动尚且微弱, 习惯于在抗灾救灾中过分地依赖政府。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紧急性。应急决策者要在巨大的时间与心理压力之下, 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时, 仅靠政府的力量, 就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 而必须实施社会动员。为了体现灾害管理的社会动员原则, 我们必须实现救灾资金筹措渠道的多元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借助市场化手段。纵观西方发达国家, 其巨灾应对非常注重利用市场化手段筹措救灾资金。美国早在1968年就颁布了《国家洪水保险法》。1998年, 美国、加拿大发生冰暴, 两国的保险机构分别受理了80万和14万件理赔事宜, 金额高达13亿美元。相比之下, 2008年年初,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特大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尽管保险部门积极理赔, 但理赔金额尚且不到全部灾害损失的1%。 大力发展保险业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应急财政负担, 而且还能够提高我国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水平。而且, 随着灾害投保者人数增加, 保险业会自发地投入到风险管理之中, 也会自觉地成为公共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推广宣传员。 2007年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后, 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我们认为, 大力发展灾害保险事业、以市场机制分担突发事件的风险, 这是应急产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 我国社会公众的灾害保险意识还比较薄弱, 保险企业开发出来的灾害保险品种不多, 尚且没有专门针对地震、洪水等巨灾的保险办法。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我国的保险业在灾害管理中的作用空间还很大。不仅如此, 发行福利彩票、提供小额贷款等也可成为以市场化手段筹措救灾资金的有效渠道。国家通过推行税收优惠政策, 如减免灾区公众的个人所得税、农业税等, 也是在资金上支持抗灾救灾的举措。 其次, 企业和社会的捐助也是我国救灾资金筹措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社会之中蕴藏着大量可用于抗灾救灾的资金和财富。通过社会动员, 我们就可以将社会之中的抗灾救灾潜力转化为抗灾救灾的实力。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 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向灾区捐献了大批的救灾资金。社会公众也慷慨解囊, 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企业和社会的捐助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 而且还激发了社会公众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士气, 提高了社会的和谐程度,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国为规范救灾捐赠活动、加强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基础上, 制订了《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并于2008年4月28日开始实施。这个办法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利用企业和社会捐助筹措救灾资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巨灾的应对不仅是各国政府的责任, 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面临的问题。人类需要建立良好的巨灾应对合作机制, 其目的是确保人类的生存安全。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 世界各国必须同舟共济。因此, 我国救灾资金的筹措不仅要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三种力量的组合, 而且要接纳国际社会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救灾捐款, 以便及时、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