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主要盆山结构类型及耦合关系
1 盆山耦合作用
陆造山带与沉积盆地之间的内生反应非常密切。岩石圈的深水过程、近地表构造和气候之间有一个典型的相互适应机制(clotigh等人,2009)。沉积盆地和造山带作为大陆构造的两个基本单元,它们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在空间上相互依存、物质上相互补偿、演化上相互转化、动力上相互转换,具有盆转山、山控盆、盆定山的时空耦合过程(李德威,1995;刘树根等,2003a;吴根耀和马力,2004;刘少锋和张国伟,2005),盆山耦合研究逐步成为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刘树根等,2003b;张国伟等,2006;李德威等,2009)。
盆山结构及其耦合关系宏观上控制了相邻盆地的结构和演化过程(王清晨和李忠,2003;刘树根等,2003c,2005;沈传波等,2007a),是导致盆地内油气差异成藏、金属成矿的原因之一。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是一个典型复合盆山体系。现今四川盆地既是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又是地貌盆地,具有较为清晰的边界(图1)。然而,现今四川盆地边界(盆山结构)有突变(线型)和渐变(弥散型)两种。其西边界(龙门山)和北边界(米仓山和大巴山)是线型突变边界,也是扬子地块(板块)的边界,边界的几何形状和扬子板块的刚性对构造的走向和特征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的东边界和南边界是渐变弥散型边界,是板(陆)块内部的边界(图1)。现今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和探明储量多分布在盆地的北部(即线型突变盆山边界前缘)(王庭斌,2005;邓宾等,2009a),暗示盆山结构和耦合关系的不同类型对盆地内油气的分布有较大的控制作用。本文据我们对四川盆地周缘造山带(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等)(刘树根,1993;刘树根等,2006,2009)和四川盆地油气分布的多年研究(刘树根等,2008a,b),在充分论述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的盆山结构和耦合关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盆地油气的分布与盆山结构类型的内在联系,揭示油气分布的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供四川盆地和我国西部沉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参考。
2 龙门山、米仓山、齐岳山、大凉山
四川盆地地处扬子板块西缘,其盆山结构主要由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的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齐岳山和大娄山及大凉山组成(图1)。盆地与造山带之间具有多期多样的构造转换过程和复合联合关系,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复合盆山体系。
2.1 板岩的突然变化结构和盆地的形成
2.1.1 龙门山-东北部岩石圈结构及构造意义
龙门山造山带界定了四川盆地的西界,也是扬子板块的西缘。它北起广元,南至天全,长约500km,宽约30km,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北东与米仓山相交,南西被鲜水河断裂相截。前山带(前陆滑脱拆离带)平均海拔高度在800~2000m,后山带(逆冲推覆构造带)平均在2000~3500m之间,最高峰在5000m左右,山前川西前陆盆地至川中地区平均高程为400~600m,仅龙泉山地区和剑阁-广元一带高约800m左右,山盆反差极大,盆山边界明晰,形成典型的山-盆地貌(图2)。龙门山与山前前陆盆地的高差大于2000m,地形陡度变化的宽度仅为15~30km,是环青藏高原边缘山脉中坡度变化最大的地区(Clark et al.,2004),且龙门山南段的海拔明显高于北段,因此从龙门山南段过渡到四川盆地的地形梯度最大,导致南端盆山界限(相对于北段)显著(图1)。
龙门山-川西板缘突变型盆山结构是扬子陆块向北漂移过程中产生的北西向推挤力、源自秦岭造山带的南北向推挤力和源自青藏高原的东西向推挤力三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刘树根等,2003b,2009)。龙门山与川西前陆盆地具有明显不同的深部岩石圈结构特征,从东向西上地幔及莫霍面深度逐步加深,岩石圈各层厚度逐步增厚,尤其是壳内高导层在龙门山主体构造带上缺失、但却存在下地壳高阻异常体(刘树根,1993)。倾向上,沿主干断裂(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安县-灌县断裂)由北西向南东发生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变形过程,由北西向南东具有变形层次渐浅、强度递减、卷入层位变新的趋势(林茂炳等,1996;林茂炳和吴山,1991;刘和甫等,1994)。走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呈现北、中、南段三分格局,它们在基底性质及展布、地层发育及演化历史、变形特征、沉降与隆升特征、活动构造等多个方面具有差异(邓康龄,2007;李智武等,2008;刘树根等,2009)。印支期,龙门山中北段活动较强,由北东向南西逐渐扩展,主要为挤压逆冲和左旋走滑作用(刘树根,1993;林茂炳等,1996;刘树根等,2009),盆山结构基本奠定;燕山期,构造活动总体上趋于相对平静,具有南北分段、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征;喜马拉雅山期,龙门山中南段活动较强,由南西向北东逐渐扩展和递进,主要为挤压逆冲、隆升和右旋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