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江三角洲及东海岛黄土地层的古气候意义
0 区域古气候演化与区域古气候演变的关系
中国第四纪黄土层厚度大,分布广泛。这是记录古代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它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两端的冰芯和深海沉积物并列为三个古老信息来源。近年来,中国黄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黄土-古土层序列与深海沉积物和冰芯之间的比较表明,东亚气候变化与全球古气候变化的轨道规模密切相关。多年来,许多科学家在中国西北部和黄河中游的第四纪黄土层及其古气候的发育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黄土层的划分、沉积物特征、古气候和古环境发展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1、4、5、6、7、8、9、10、11]。另一方面,研究始于中国东部黄土。黄土分布在稀疏的土地上,研究地点和研究内容分散,这也存在一些差异[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另一方面,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中国长江三角洲平原、东海海底和岛屿周围的黄土的发现和研究为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黄土的沉积区域、沉积模式以及区域古气候和古代环境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
1 下蜀黄土层序-沉积地层
中国东部地区的黄土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庙岛群岛、鲁中及山东半岛、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海嵊泗群岛等地.本文主要对分布在长江三角洲丘陵、平原以及东海岛屿上不同类型的风尘黄土沉积(图1)的研究状况进行介绍和论述.
下蜀黄土主要是指分布在长江下游两岸低山和丘陵地区的风尘堆积地层,其厚度自西向东有逐渐变薄的趋势,一般在1~30 mm不等,随地形地貌起伏而变化.位于山顶、山坡及丘陵高处的下蜀黄土厚度相对较小,分布在北坡的往往要比南坡的厚度大,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广覆性和坡向性.在山麓洼地和长江两岸的低级阶地上,也能发现一些经过洪水、坡流等流水营力近距离搬运再沉积的次生黄土,应与原生黄土相区别.下蜀黄土上部植物根系发育,以棕黄色为主,向下土壤颜色逐渐变深,多为棕褐色、黄褐色,结构疏松,棱块状结构,多空隙,垂直节理发育,块体表面常被棕红色铁锰质胶膜所浸染,含有细粒而呈斑点状分布的铁锰质结核.下蜀黄土剖面中往往出现多层的古土壤夹层,说明在整个黄土堆积过程中,气候经历了多次波动、变化的过程.地层剖面中的黄土层一般代表了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堆积时期,而古土壤层的出现代表了黄土沉积间断和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成土作用时期,所以利用黄土层和古土壤层相间出现的特点进行地层划分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地区晚更新世顶部地层普遍为一层暗绿色、黄绿色或黄褐色的硬质粘土,其厚度一般在1~10 m,顶部埋深由西向东逐渐加大的,局部地区的起伏主要取决于古地面的起伏和古河谷的发育,在长江河谷地带呈带状缺失.硬质粘土层从上部暗绿色向下渐变为灰绿色或者黄绿色,再往下渐变出黄褐色.在江苏常州附近开挖的实地地层剖面证实:分布在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的暗绿色、黄褐色硬土层与下蜀黄土的上部地层实际上为同一连续延伸的沉积地层.由此可以推断,它们沉积物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和成因机制也是一致的,是下蜀黄土在东部平原的延伸.
在长江三角洲东部东海海域的一些岛屿上也相继发现了黄土沉积地层.如在嵊山、黄龙和浪岗山等岛屿上,黄土地层呈片状覆盖在花岗岩基岩山坡上,厚度可达5~8 m,与地形起伏一致.典型的陈钱山剖面(30°26′N,122°56′E,)位于嵊山岛陈钱山西北坡海拔120 m高度处,剖面总厚度为265 cm;表层植被丰富,上部40 cm为黄褐色、灰褐色的现代土壤层,植物根系发育,40 cm以下为黄褐色、黄棕色黄土地层,多孔隙,致密块状结构,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淋滤作用强烈,含有线状黑色铁锰浸染条纹,同时有少量椭球形粘粒凝聚体发育.剖面底部与粗粒正长花岗岩基岩风化壳呈不整合接触.整个剖面黄土颗粒较细,结构致密,无花岗岩风化残留的粗砂颗粒,因此可以推断为典型的风尘沉积地层.位于嵊山岛东南方向70 km的浪岗山列岛,是东海最外缘的岛屿之一(现无人居住),同样有黄土层发育,黄土层厚度大小随地形变化,最大厚度可达5~6 m;典型的黄土剖面位于浪岗山中块岛海拔80 m的山坡上,剖面总厚度230 cm,底部未见基岩.剖面上部10 cm呈浅褐色,含较多的植物根系和少量植物腐烂的痕迹,质地坚硬,结构致密,夹有少量的铁锰薄膜与锈斑,10 cm以下为典型的黄土层,质地坚硬细密,垂直节理发育.
2 粒度频率分布的概率曲线
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直接反映了搬运介质的动力条件,与此相关的气候变化也会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上留下烙印.因此通过对沉积物各粒级的组成分析,可以推断沉积时的搬运动力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风尘黄土作为北方风尘堆积的南部边缘相和南方红土发育区的北界,在古气候学研究上具有独特意义.充分利用风尘沉积物所保存的古环境信息可以为重建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变化的过程提供重要的依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