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主信仰文化中的二郎神信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川主信仰文化中的二郎神信仰 一 客观上促进了教在蜀地盛行的传播 在大众信仰中,二郎神是一位具有独特且具个性的神。他的行为记录在当地的杂志、神谱、笔记和小说中。然而摹写最生动、影响最广的, 还要数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在书中, 二郎神的身份是玉帝的外甥, 却远居川西灌口, 独立于天宫神统之外, “听调不听宣”。只有当孙悟空大闹天宫、天界诸神束手无策时, 他才应召出山, 大展神通, 一举将“妖猴”拿获。他的神通与威力, 似乎仅次于最终降伏孙猴子的佛祖如来。 对这位个性十足的神灵, 学者们也给予特别关注, 相关研究不可谓不深入①。不过谈到二郎神的宗教背景, 学者的看法却始终不能统一。多数人认同道教说, 以为从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②、“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③等称号即可看出。然而也有持佛教说的, 如学者张政烺即指出, 二郎原型很可能是佛教毗沙门天王的次子二郎独健, 其“哮天犬”当即独健所携神鼠演化而成④。此外, 还有学者认为二郎信仰可能根于祆教⑤。意见的纷纭参差, 一定程度上缘于二郎传说的纷繁复杂。例如单是二郎姓氏, 就有李、杨、赵、邓等不同说法⑥;而相关传说的年代、地域、事迹, 也都纷说不一——这种说解上的纷繁, 适足以说明此神由来久远, 其原初面目早已沉埋于历史尘埃之中。后人对二郎由来的解说, 自然也莫衷一是。 不过在诸多猜想中, 笔者对源于祆教的观点颇表赞同⑦。至少, 这一派说法有着不容忽视的文献依据。清人吴任臣勾稽史料所著的《十国春秋》中, 有一条记述蜀主王衍事迹的文字: 帝 (指王衍) 被金甲, 冠珠帽, 执戈矢而行, 旌旗戈甲, 连亘百余里不绝, 百姓望之, 谓为灌口祆神。⑧ 这条文字披露:五代前蜀主王衍在位 (918-925) 时, 灌口所供奉的大神乃是“祆神”。从王衍的装束可以想见, 该神偶“披金甲、冠珠帽、执戈矢”, 仪容华美, 气度不凡;致使以奢糜称闻的蜀主王衍也效其服饰, 招摇过市, 百姓因之叹为天神。——史家寥寥数语, 生动勾勒出蜀地当年上自割据军阀、下至芸芸百姓对祆神的崇拜之情, 不经意间道出灌口神的祆教信仰背景。那么, 此“灌口祆神”, 是否就是二郎神呢?史籍中的另一条记载给出了答案。 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贤奕》记载: 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 实蜀汉王孟昶象也。宋艺祖平蜀, 得花蕊夫人, 奉昶小象于宫中。艺祖怪问, 对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者辄应。”因命传于京师, 令供奉。盖不忘昶, 以报之也。⑨ 孟昶 (934-965在位) 是继“前蜀主”王衍之后统治川蜀的割据军阀, 史称“后蜀主”。此条史料虽然从花蕊夫人不忘孟昶旧恩着眼, 却侧面反映了孟昶与王衍有同好, 也喜欢效仿“灌口”神的装束。两条记录相互参照, 至少说明两点:一是王衍所效仿的“灌口祆神”即“灌口二郎神”;二是彼时彼地的统治者及百姓敬奉祆神, 相沿成习, 祆教在当时的川蜀地区影响颇大。 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 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外来宗教, 公元前6世纪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 (前628-前551) 所创建。该教崇尚光明, 其宗教活动有拜火之仪, 因而被视为拜火教, 传入中国后则称“火祆教”或“祆教”——“祆”字从“天”, 这是因为该教礼拜日月光明, 中国人误以为拜天之故⑩。 单凭《十国春秋》一句“灌口祆神”便得出蜀地盛行祆教的结论, 毕竟显得证据薄弱。不过我们还可举出不止一条证据, 证实祆教在蜀地的传播历时久远、根基颇深。 证据之一, 唐代刘禹锡撰有《牧护歌》, 据学者考证, “牧护”即“穆护”, 本是琐罗亚斯德教祭司Mogu的汉文音译, 也用来称呼祆教信徒(11)。此外, 宋人姚宽《西溪丛语》卷上谓“至唐贞观五年, 有传法穆护何禄, 将祆教诣阙奏闻”(12);《唐会要》卷47提到武宗“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13)等事, 都可证实此点。再有, 《魏书·西域传》“波斯国”条有“大官摸胡坛, 掌国内狱讼”, 其“摸胡坛”据考也是“穆护”的别译(14)。——刘禹锡曾被贬夔州 (今四川奉节、巫溪一带) 刺史, 其所作《牧护歌》当是模仿夔州流行的祆教祭祀乐曲写成, 并因以命名(15)。此足证彼时祆教流行于川蜀地区, 在民间影响广泛。 证据之二仍与刘禹锡《牧护歌》有关。宋代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25《题牧护歌后》16谓: 曩尝问南方衲子云:“牧护歌是何等语?”皆不能说。后见刘梦得作夔州刺史时乐府, 有牧护歌, 似是赛神曲, 亦不可解。及在黔中, 闻赛神者夜歌, 乃云:“听说侬家牧护。”末云:“奠酒烧钱归去。”虽长短不同, 要皆自叙, 致五七十语, 乃知苏傒嘉州人, 故作此歌, 学巴人曲, 犹石头学魏伯阳作《参同契》也。 黄庭坚受新党迫害, 一度被贬为涪州 (今四川涪陵) 别驾、黔州 (今四川彭水) 安置。他的话, 来自耳目闻见。且此歌与“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