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沉积物中氮形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docxVIP

南海北部沉积物中氮形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海北部沉积物中氮形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研究表明,氮和磷是淡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限制因素。schindle等人发现氮是限制浮游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xu等人对太湖进行了研究表明,氮是夏季有毒蓝藻繁殖的限制因素。虽然减少磷非常重要,但减少氮可以实质性地控制太湖绿藻的数量和时间。近年来,随着海洋营养化进程的加剧,养分逐渐从养分转化为富营养化。在富营养化的早期阶段,水体(tn)的超标率高于(tp)。随着沉积物从磷酸控制湖泊逐渐转变为氮控制湖泊的转变,沉积物作为营养盐的“来源”和“交换”,可以通过一定条件下通过间歇水和上覆水之间的交换来影响沉积物中的营养化,对湖泊的富营养化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海洋流域的妥善控制,氮输入逐渐减少,沉积物内源对水体(tn)的影响加剧。不同形式的沉积物氮的释放顺序分为ttn(可转化氮)和ntn(非硝基氮)。马宏波等人在沉积物氮分类的基本方法中提出了沉积物氮的分类、浸泡法的分离,将沉积物氮的提取顺序分为ttn(可转化氮)和ntn(非转化氮)。评价体系。不同形式氮的相对反应顺序为sof-n(离子交换氮)、waef-n(弱酸提取氮)、saef-n(强碱提取氮)和soef-n(强氧化提取氮)。每个形式氮对界面交换的绝对贡献顺序为sof-n、ief-n、saef-n和watav-n。王胜瑞等人表明,不同大小的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沉积含量和化合物性质不同。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分析了不同大小的云南沉积物氮对沉积的影响,评估了不同大小的云南沉积物氮对沉积物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 1 材料和方法 1.1 不同形态氮的季节变化 洱海水体等深线及采样点设置见图1.根据洱海湖底地形可将洱海分为北部(康廊—海舌以北),中部(龙龛—海舌)和南部(龙龛以南),按照代表不同区域特征为原则,选择17个采样点,分别为北部(19、21、46、68、73号采样点)、中部(84、93、100、105、117、121号采样点)、南部(132、142、177、182、209、221号采样点),利用彼得森采泥器,采集洱海表层10cm沉积物样品;分别于2009年10月、2010年1月、4月和7月在19、21、68、73、84、100、105、142、177、221号采样点采集表层10 cm沉积物样品,研究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季节性变化;根据有机污染物来源及沉积特征等因素,2009年10月在19、21、68、73、84、100、105、142、177、221号采样点,利用柱状采泥器采集洱海0~40 cm沉积物样品,0~20 cm按2 cm分层,20~40 cm按4 cm分层,以研究洱海沉积物不同形态氮的垂向分布特征.采集样品现场装入塑封袋置于恒温(4℃)箱内,带回实验室冷冻干燥,研磨、过筛备用. 1.2 soef-n的提取工艺 w(TN)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采用逐级提取法将TTN分为IEF-N、WAEF-N、SAEF-N和SOEF-N,提取流程见表1.提取液中的ρ(NH4+-N)采用次溴酸盐氧化法测定;ρ(NO3--N)采用镉柱还原法测定;ρ(NO2--N)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 数据分析采样SPSS 17.0和Excel 2003软件进行,空间分布图采用Mapinfo professional软件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wtn与wtn相关性分析 洱海表层沉积物中氮形态的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分布不同.w(TN)为2 354~6 174 mg/kg,平均值为4 207mgue4d4kg,最大值出现在北部沙坪湾(21号采样点),最小值出现在北部弥苴河冲击扇下缘深水区(19号采样点).w(TN)空间分布总体呈北部(4 707 mg/kg)南部(4 620 mg/kg)中部(2 988 mg/k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湖湾和南部湖心平台两侧深沟区. w(TTN)为1 158~2 921 mg/kg,平均值为1 808mg/kg,占w(TN)的43%,与w(TN)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0 1,P0.01);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区域与w(TN)大致相同,空间分布总体呈南部北部中部,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湖湾和南部的浅水区域. w(NTN)为1 196~3 872 mg/kg,平均值为2 004mg/kg,占w(TN)的57%,与w(TN)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4 2,P0.01);最大值出现在南部湖心平台西侧深沟区(177号采样点),最小值出现在北部弥苴河冲击扇下缘深水区(19号采样点),空间分布总体呈北部南部中部. 王娟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中w(TN)平均值为2010 mg/kg,其中w(TTN)平均值为969 mg/kg,占w(TN)的54%;洱海沉积物中w(TN)明显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其中TN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