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湘海子的弃世而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朱湘海子的弃世而去 在中国新诗史上,朱湘和海子是两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将这二人一起提出来,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两个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都在不足而立之年就弃世而去。青春韶华,意气风发,却不约地踏上了不归之路。是什么促成了这两个纯粹而又非凡的诗人早早的选择弃我们而去?或者,通过仔细探究一下他俩的诗、他俩的生活背景、他俩的人生经历,发掘他们的相同和相异,倒能够为我们回答以上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 少年三大处理的命运 朱湘一九零四年生于湖南沅陵县,但是他的祖籍却是安徽太湖,他的祖父就一直住在太湖老家,他的父亲因为做官才离开家乡。一九一四年,朱湘十岁时还曾回到家乡,接受家庭先生的教育。海子一九六四年生于安徽怀宁县。其实太湖、怀宁都是安庆市的辖县,两县之间的直线距离仅仅30多公里。可以说朱湘、海子两个人是道地的老乡。另外,从神秘主义的观点看,一九零四和一九六四相差了整整60年,正好一个甲子,二人一个生肖,都属龙,而且二人的名字里都有“水”字。 朱湘一九一九年15岁时考入清华学校,插班到中等科四年级,进入北平;海子一九七九年也在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的法律系,来到北京。小小年纪就凭着自己的实力,考入中国第一流学府,不可谓不是少年天才。 一方面,二人都有着超人的灵气和悟性,这些自然是他们日后成为杰出诗人所必须的先天条件;另一方面,清华、北大这样有着深厚底蕴、荟萃东西文化的学府无疑为诗人们日后的成长提供了不尽的精神食粮。真正一流的诗人总是深邃而犀利的,而一流学府对于一个年轻人知识结构的完善无疑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清华读书时期,朱湘就加入了由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发起的清华文学社,不久便开始写诗,他十分关注新诗的形式与内容。海子则是北大“五四”文学社的成员,他的身边有着骆一禾、西川等诗友。而闻一多对于朱湘恰如骆一禾对于海子,都有着兄长般的关爱和理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文学圈子对一个诗人的成长,尤其是最初时期的引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象朱湘、海子这样性格孤僻的诗人,他们一方面与我们寻常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我们存在着沟通的障碍;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有着表达和被认可的需要,而恰恰是这样的一群诗友,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所以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之间可能会有冲突,但是他们在精神的向度上却始终维持着自由流畅的交往。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共生的关系,而诗友的离世往往对他们造成莫大的打击,如杨世恩、刘梦苇的去世就给朱湘带来了莫大的打击。诗友的故去或许也可以在诗人之间传递着一股暗涌的死亡气息,彼此间产生出潜移默化的影响。 少年的天才固然给他们带来了可堪一生骄傲与回味的荣耀,但早慧的心灵所要承受的远重于常人的生之痛楚却也是其他人所无法体会的。在几乎所有的天才少年面前,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如“伤仲永”一般做个一现的昙花,掌声之后回归庸常却平实的人生之路,也许有人惋惜,却可以拥有凡俗最真实的幸福;要么就只有顶着耀眼的天才冠冕,独行于漫漫的人生征途,别人火辣辣的眼光不会读出那冠冕越发沉甸的重量,直到有一天轰然倒下。不幸的是,朱湘与海子都归入了后者的行列。 二、 朱湘—任优游,散诞断云孤鹤 孤僻可能是众多纯粹诗人的一个共性,以至于在很多寻常人眼里,诗人们甚至有点“高分低能”的味道。在他们精神生活富足的背后,是物质的匮乏和人际关系的紧张。苏雪林就描述朱湘“神情傲慢见人不大打招呼”,仿佛目空一切,对什么都不以为然的样子。朱湘在清华期间,因为抵制斋务处冬季大清早的点名,在一九二三年被开除,直到一九二六年由于诗名和友人求情才由新校长曹云祥召回复学。他在论及五四先驱胡适时,竟称其为“浅尝的权威”,其作品“内容粗浅,艺术幼稚”。朱湘还十分厌恶徐志摩的贵族气,对他冠以“学阀”、“假诗人”之名,并声言“自己一定要怂恿一多与徐志摩脱离关系”。诗人对自己的孤僻所招来的麻烦又并非是不自知的,他留美时期的与妻书中就提及“我在中国结的仇人太多,找事不容易。”可是他又无心去改变自己。 海子的社交也有着极大的排他性。他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任教时,与同一幢楼里的人几乎从不往来,对周围的人也视而不见。他只选择那些与写作有关的人往来,不过海子好象倒不大攻击别人的文品或人品。 孤僻的背面往往是内心深处的自卑。物质和精神从两个向度构筑起现代人的生活。物质与精神的均衡发展是多数人眼中幸福的指标,物质与精神发展的失衡常常是现代文明病态的根源。朱湘、海子精神上本就有天赋资禀,而物质上却不得志,迫使他们在日后愈加偏执于精神一端,几近入魔。 海子是个卑微的才子,虽然他15岁就考入北大法律系,但作为一个安徽农村来的孩子,他在繁华京城中的见闻,对他内心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他比照自己的家境,看着许多城市的同龄人,家乡的风光无限相较于北京而显得相形见绌,心中巨大的落差是难免的。只有生活了十五年的家乡才能给予他归属感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