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五世同堂的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五世同堂的银 在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制定了相应的老年人口政策。清代封建政府在这方面所作努力值得重视。她可谓集历代王朝老年人口政策之大成。对此加以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整个封建社会老年人口政策的特征和实质,为解决当代老年人口问题提供某些借鉴。 一 清政府对老年人的口政策的表现形式 (一) 长寿老人 旌表长寿老人,是我国传统的尊老观念在政治上的反映,这项措施贯穿清王朝统治的始终。具体来讲,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旌表类型: 1. 等级制度的扩 清政府规定:凡寿民、寿妇,年龄达到100岁者,由本地最高行政长官总督或者巡抚上报皇帝,然后皇帝恩诏赐予旌表匾额并给其建立旌表牌坊,荣耀四乡。康熙年间,每名赏赐建坊银30两。雍正年间,政府规定赏赐银两随年龄增加而递增,年至110岁增加一倍,120岁加两倍③。如果夫妻、兄弟均达到100岁者,清政府更为重视。乾隆二十六年,广东南海百姓杨能启100岁,其妻101岁,皇帝特赐“御制诗章”,“以尔恩荣”,并赏御用缎一匹,银20两④。乾隆二十七年,山东章邱人王欣然103岁,他的弟弟王瑞然100岁,皇帝下诏,各赏给御用缎一匹,银10两,并给“熙朝双瑞”匾额⑤。此外,清政府对为其直接效命的官员亲属还有特别规定:满、汉人凡在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父母、妻室有年至百岁者,除给建坊银30两外,上报皇帝后可加赏银10两、缎一匹⑥。 2. 乾隆三年,“一体赏给” 康熙四十七年清政府规定:军队和百姓中的老人有年至70到90岁以上者,照例赏给钱粮⑦。不过,这项制度并未很好地贯彻。所以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年(1766)南巡江浙时,特意颁发谕旨:江南、浙江二省如有年龄在70岁以上的男女老人,均照以前规定,“一体赏给”⑧。同年,乾隆皇帝在视察东北时,对奉天(即沈阳)一带的八旗、汉民男女和驻守当地的官兵的母亲、妻子年龄在70岁以上者各赏给布一匹,米一斗;80岁以上者给绢一匹、米一石;90岁以上者加倍;100岁者赏大缎一匹、彭缎二匹⑨。但这种赏赐,并不是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3. 世同堂的制度 清政府对五世同堂者的旌表,实际也是对长寿者的褒扬。因为五世同堂的家长必定是长寿者,而且直接接受旌表的正是家长本人。乾隆五年,满洲正黄旗妇女索绰终氏,“寿届百岁,居同九世”,官方赏给其60两建牌坊银,皇帝赐予“贞寿之门”和“五世同堂”字样⑩。从清政府实际旌表的五世同堂者家长来看,其年龄均在70岁以上11。与五世同堂相类似,清政府还有“亲见七代”的赏赐办法。所谓“亲见七代”是指一个人在上辈中见到祖父,下辈中看到元孙12如有这种情况,地方官奏报皇帝,给以厚赏。显然,一个人要加入这个赏赐行列,年龄也多在古稀以上。嘉庆六年,安徽太平县贡生崔必选84岁,上事曾祖父、下及元孙,亲身见到八代,并且五世同堂。皇帝让地方官除按照年岁赏给缎匹外,再奏请礼部赏给“八叶衍祥”字样13 (二) 以老病创建为中心的老年官员的设立 从清王朝的整个历史来看,老年官僚受到了特别优待和重用。 将老年大臣安排在统治机构的关键岗位。清代皇帝认为,老年官僚“老成练达,学问优长”14,从政经验较丰富,因而使用起来感到方便和放心。在以求稳为特色的封建政治活动中,老年官僚的作用更显重要。所以,清朝宫廷中枢长官“向皆勋旧老臣”15。道光时,年已76岁的户部尚书黄钺上书请求离职,皇帝认为他“年逾七旬而精神尚健”,并说此时“正当为国宣勤之日”,让其继续留任16。在清廷宫中,七八十岁的老翁效力者并不在少数。如果官僚不识时务,强求去职,会受到皇帝惩处。乾隆五年,工部尚书魏廷珍以“老病乞休”。皇帝认为魏廷珍此举是“因循懈怠持禄保身之习”17,将其官职罢免。大学士赵国鳞于乾隆七年要求引退,皇帝不允。数月后,赵又上书请退,皇帝一怒之下黜免其职,并罚他在宫中服杂役18。 优待老年官僚。对任职于中央和地方的老年官僚,特别是宫中大臣,皇帝常给以特别照顾。乾隆时,兵部尚书李世杰因年迈,皇帝钦赐其上朝时于紫禁城可以坐轿19。大学士朱珪76岁时请求离职,皇帝“温诏慰留”,赐玉鸠杖,冬天天寒不必每日进宫办事,可间隔二三日20。皇帝召见官员时,年老者常因上下宫中台阶苦不堪言,道光八年,皇帝下令“凡文武大臣年逾65岁者,由内右门出入”21,免去攀登台阶之苦。 清代帝王对于还乡的老年大臣常给以特别赏赐,以酬谢其从政之劳。乾隆九年,大学士徐本“以病乞休”,皇帝特给其加太子太傅,派御前侍卫赐赏御用衣冠以及宫中所用文绮、貂皮等珍品,临行前,皇帝亲莅其府邸,“慰问赐诗”22。对于离职休致的居乡官僚,皇帝除对其本人赏赐外,还要惠及其子孙。乾隆三十年,皇帝到南方巡游时,离职官僚沈德潜、钱陈群“扶杖迎谒”。乾隆帝对他们厚予赏赐,并钦赐沈德潜之孙、钱陈群之子各一人为举人23。 虽然真正能够得到这种殊荣者是帝王的亲近大臣,但这种“示范作用”对广大中下级官僚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