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
800年前,在湖南西部的酋长统治下,学校教育开始发展,但发展缓慢。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 土家族地区的教育才得到快速发展, 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整个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阶段。
一、 立所学校的教育
以当时的永顺府为例, 永顺府于清雍正七年设立, 共包括四个县, 即“保靖县、永顺县、桑植县、龙山县”。这些地区在土司统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教育机构的。永顺土司子弟为了承袭土职, 在没有自己的土司教育机构时, 便被迫于邻近州、县入学。但那些邻近的学校并不是专门的土司教育机构, 而是卫所学校。卫所是中央政府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的同时设立的, 用以监督节制土司, 卫所学校就设在卫所内。卫所学校原系卫所将士子弟接受教育的地方, 后来, 土司子弟也可以步入其中学习。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万历元年, 永顺才有土司、土官及其子弟学习文化的专门教育机构。譬如当时永顺县的若云书院, “若云书院在旧司城福石坪, 明土司彭元锦建”31, 它是湘西土家族地区明土司时期的一所专为土司土官子弟敞开的教育机构, 土司教育的内容是传统的汉文化教材, 即 “经、史、六艺”等。而自清雍正改土归流开始, 中央政府则陆陆续续在原土司地区设立了一批教育机构。当时兴办的学校主要分为义学、书院和官学三类, 最早设立的是义学。
(一) 师资选拔方面
义学均是官办的地方基层教育机构。按官方规定, 义学聘有学识者任教, 教师的俸禄由财政拨款, “每年赴藩库领银给师各十六两”20, 义学生员主要是通过选拔闾里有声望人家子弟免费入学, 经过学习, 择优送入县学书院参加科考。
(二) 教习等人员
书院为县级教学机构, 是讲学读书之所, 为当时的科考服务。书院里设山长、堂长、教习等人员, 与书院配合设有县学署。改土归流后, 湘西土家族地区先后创办了多所府、县书院。清政府对书院实行严格监督控制, 从清帝到地方政府官员, 对书院都层层制定有院规。由于清中央政府的严加监管, 湘西土家族地区的书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三) 永顺府永顺县
官学是朝廷设置的官办教育机构, 因朝代的兴替, 所设置的官学随之更替改制, 官学的名称先后有别。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官学主要有府学和县学两类。清雍正七年, 清政府将永顺军民宣慰司改为永顺府后, 于雍正十一年, 在永顺府建府学一所, “知府袁承宠始建府学于城西北隅”16。同年, 永顺府所属四县各建县学一所。永顺县“建永顺县学于县治西隅”17、保靖县“知县张联珂建保靖县学于城西南隅”17, 龙山县“知县袁振绪建龙山县学于城西南隅”18, 桑植县“知县连际颖建桑植县学与县署西南隅”18。按规定, 官学皆由官府配置教官 (俗称学官) , 修建宫署, 负责管理学务。学官既是执掌教育的官员, 同时还要担负教学任务, 因此, 对学官的学位, 资力要求非常严格。“永顺府从府学创始至清末光绪帝召令学校改制, 教授共44人 (专职教授35人) , 其中进士9人, 副榜2人, 举人13人, 拔贡8人, 未载身份3人”80。
(四) 广泛的讲读教学
随着义学、书院、官学这些官办教育机构的纷纷开设, “私塾亦在土家山寨兴起”81, 它是因时、因地、因人的需要而设置。塾师由设塾者自任或聘请, 通常是一馆一师, 经费由私人自筹或入塾者凑集。私塾无统一学制, 教材由入塾学习者的需要而选用, 十户甚至几户人家的山村可设馆。私塾普遍采用讲读教学, 并分别进行面授、考核,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私塾大致由低到高分三个等级:蒙馆、童馆、经馆, 不同级别的学生学习与之相等级别的知识。蒙馆是启蒙教育, 教 《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童馆, 是针对读了二、三年蒙馆的学生, 读的是《四书》、《五经》之类, 学做诗、写文章、书信、算术等;经馆, 则教《左传》、《史记》、《汉书》等更深奥的内容, 但教读经馆的较少。私塾的出现可以说是原土司地区教育上的一大跨越, 它的设置为许多以往想入学却没法入学的“土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到乾隆末年、嘉庆初年, 永顺土家族地区“乡馆村塾随处皆有, 竹篱茅舍间, 吟诵之声与山水风回相誉”63。
这样, 随着“改土归流”政治制度的推行, 湘西土家族地区涌现了一股建学热潮。而教育机构的日臻完备、教育设施的不断齐全, 为湘西土家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 土民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
如果说土司时期只是“个别”教育的话, 那么改土归流后就是对原土司地区实行较为“大众化”的教育。这种“大众化”的教育不仅仅是指更多的土民们可以接受到学校教育, 还包括中央王朝对土家族地区老百姓实行思想上的教化。
(一) 受教育的对象扩大了
在土司时期, 教育只是针对土司、土官及其子弟而言, 土民完全没有接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