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温病学薛生白《湿热病篇》.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名雪,晚年自号一瓢,又号扫叶老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江苏吴县人(今苏州市),家居南园俞家桥。薛氏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刻苦攻读。成年后博学多才,擅长诗画,工于拳勇,尤其精通医学。 《湿热病篇》约成书于1770年之前,初刊于1831年。本篇是以自述自注的形式,全面论述外感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辨证治疗的专著,内容以湿温、暑温等夏秋季节的常见病为主,兼及痢疾、夏日感冒、寒湿等病证。主要论述了湿温病过程中湿热之邪在上焦、中焦和下焦及后期化热伤阴、余邪留滞的各种证治,提出湿热病的病机中心是中焦阳明太阴二经,主张三焦分治。本篇的问世,为后世将温病明确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薛氏提出的对湿热进行三焦辨治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薛氏医学方面的著作还有《医经原旨》《扫叶庄医案》等,在文学方面的著作有《吾以吾集》《一瓢诗话》等。 《湿热病篇》至今未见原本,其成书年代亦未有记载。载有本篇的版本有35条本、31条本及46条本3种。舒松摩重刻李言恭所著《医师秘笈》为35条本,章楠《医门棒喝》等宗之;由江白仙鉴定的《温热病指南集》为31条本,吴子音《温热赘言》等宗之;民间将上述两种版本合二为一,得46条本,王士雄《温热经纬》所载就是据吴人陈秋坨抄本而来。本教材根据《温热经纬》初刻本(咸丰二年刻本)所辑,予以归类叙述。条文后小括号内的数字为《湿热病篇》原条文顺序编号。 一、湿热病提纲 【原文】 濕熱證,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1) 自注:此條乃濕熱證之提綱也。濕熱病屬陽明、太陰經者居多,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病在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裏者,每兼厥陰風木。以少陽厥陰同司相火,陽明太陰濕熱内鬱,鬱甚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表裏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證最易耳聾、乾嘔、發痙、發厥。而提綱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諸證,皆濕熱病兼見之變局,而非濕熱病必見之正局也。始惡寒者,陽爲濕遏而惡寒,終非若寒傷於表之惡寒,後但熱不寒,則鬱而成熱,反惡熱矣。熱盛陽明則汗出,濕蔽清陽則胸痞,濕邪内盛則舌白,濕熱交蒸則舌黄,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内留而不引飲。然所云表者,乃太陰陽明之表,而非太陽之表。太陰之表四肢也,陽明也;陽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爲濕熱必有之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亦必並見。其所以不干太陽者,以太陽爲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風寒必自表入,故屬太陽。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陽明爲水穀之海,太陰爲濕土之臟,故多陽明、太陰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裏也。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要之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溫病乃少陰、太陽同病,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也。而提綱中言不及脈者,以濕熱之證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各隨證見,不拘一格,故難以一定之脈,拘定後人之眼目也。 濕熱之證,陽明必兼太陰者,徒知臟腑相連,濕土同氣,而不知當與温病之必兼少陰比例。少陰不藏,木火内燔,風邪外襲,表裏相應,故爲溫病。太陰内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濕熱。此皆先有内傷,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臟之謂。若濕熱之證不挾内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於濕,再因飢勞而病者,亦屬内傷挾濕,標本同病。然勞倦傷脾爲不足,濕飲停聚爲有餘,所以内傷外感孰多孰少,孰實孰虛,又在臨證時權衡矣。 【提要】 湿热病提纲。 【释义】 薛氏明确提出湿热病的病因是湿热病邪,湿热之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湿热病的发病特点是内外湿邪相引为患。薛氏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湿热病病位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湿性属土,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同气相求,内外相引,故湿热病邪易犯阳明、太阴。素体中阳偏盛者,病位多在胃,表现为热重于湿;素体中阳不足者,病位多在脾,表现为湿重于热。 湿热病病机演变的一般规律是初期湿困太阴、阳明之表;继则邪传中焦,湿热困阻脾胃,郁滞气机;亦可传入手少阳三焦或足少阳胆经,出现湿热困阻胆腑、三焦之候,导致干呕、耳聋等症;湿热交蒸于中焦脾胃可传入手足厥阴经,出现湿浊蒙蔽心包证、湿滞肝经动风证,导致发痉、发厥。提纲中所列的症状,均是湿热病正局的见症。湿热病邪在卫分及邪郁蒸于气分尚未化热化火的证候就是正局。湿热病湿热蕴蒸日久化燥化火或深入营血,出现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即是湿热病的变局。变局的表现有耳聋、干呕、发痉、发厥等。 湿热病初起证候是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表明湿热病初起湿邪较盛;脉或洪,或缓,或伏,或细,说明湿热病变过程中,证候演变较为复杂,故脉象不定。此外,湿邪困阻肌表,还可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等临床表现。 湿热病表证与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