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到宏观士人流向多元化的考察.docxVIP

从微观到宏观士人流向多元化的考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微观到宏观士人流向多元化的考察 改官制度下人的活动及其取向 几年前,我开始关注和思考南宋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在这一宏观视角下,在科举考试取得第一名后,对形成选拔任用制度的构成和制度实施的弊端进行了探讨。(1)在此基础上, 具体剖析互相关联的杨万里斡旋改官(2)与罗大经仕途奔波(3)两件个案, 来展示选人改官制度下南宋士人的艰难仕途, 昭示社会转型之渐。 本文则从微观个案走出, 宽泛地考察作为下层官僚的普通选人的贫困和改官觅求荐举状的难度, 以及在改官之际所遭受的各层官吏盘剥。由失败、失意、失望而导致的绝望, 让不少士人对仕途产生淡漠与疏离。心态的变化带来行为变化, 士人流向走向多元化。然而, 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流向以外, 士人失意的一面一直被无意而深深地遮蔽。这种遮蔽给后世考察士人流向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钩玄索隐, 从文献中归纳出一些反映士人流向的个案, 力图使我的士人流向多元化走出推测, 落实到事实层面。在这样具体事实的分析基础上, 再由微观到宏观, 放眼元代, 从社会变化上寻求南宋与元代乃至明清的联系, 申说宋元变革论。 一、 从选人到举状的按人的标准判断 在《四六标准》中, 收录了一封举主回答一个选人感谢的信。信中以揶揄的口吻说:“不谓二十年间, 未脱六七阶之选。聊为破白, 何必谢青。”(4)由此可见, 我曾考证过的南宋文人罗大经挣扎于选海26年, 并非个别, 而是普遍现象。在众多的选人中, 像罗大经这样终身难脱选海的相当多。(5)《京口耆旧传》载:擢淳熙八年进士第, 人以为阴德之报。初任秀州华亭买纳盐场, 次扬州录事参军、建康府教授。性疎直, 不能唯阿逐物。世道日薄, 士以升改为重, 有茫如捕风而汲汲营求死不知悔者。晓之在金陵, 积举员四, 或谓小屈意, 即及格。晓笑曰:穷达命也, 命乃在天, 虽屈意何为?且以直道为不可行, 则吾向也既以是, 得五之四矣, 以为必可行也, 则前辈不遇者多矣。独我乎哉?归自金陵, 年方六十有五, 遂丐休致, 婆娑小园, 以寿终, 有文集藏于家。(6)从这段记载所云“世道日薄, 士以升改为重, 有茫如捕风而汲汲营求死不知悔者”看, 当主要指为了升改的选人。而田晓所云“前辈不遇者多矣”, 则道出了当时选人的真实境遇。 周必大曾举荐过一个叫孙升的选人, 在一通举官状中, 他述说孙升的经历时, 说这个曾任赣州录事参军的从政郎孙升“陆沉选调殆四十年”。试想人生有几个40年, 这个孙升可以说一生都是在选海中翻滚。(7)杨万里女婿陈经的兄弟陈章, 未冠登第, 也是蹉跎20年尚未脱离选海。(8) 有的选人奔波多年, 也仅仅才达到破白。在一个选人给举主写的感谢信中就这样说:“怜广文之久到官, 仅能破白。”这是一个做州学教授的选人的自白。(9)还有一个选人这样写道:“第太常者十七年, 绝企腾黄之步。课考功者岁六稔, 仅收破白之章。”(10)不过, 对于普通没有势力的选人来说, 能够破白就足以欣喜逾常了。一个选人在得到破白举状后高吟:“半生场屋弄朱衣, 犹喜春来破白归。”(11) 洪咨夔在得到安抚使崔与之的举状之后, 也喜出望外:“我有二天, 居然破白。”(12)甚至有的选人至死也没能得到破白举状。有份选人的墓志铭写道:“如公廉操干局, 当有知公者, 公必自此升矣。别去两年, 声籍甚无。挟白战得使长破白之削, 诸台方将从臾其后, 而公壬辰五月二十八日死矣。”(13)据墓志铭的记载, 这个选人死时已经62岁了。 除了举官人的利益考量, 一些偶然的意外因素, 也常常使选人得不到举状。杨万里的同乡吉州推官李椿曾请求他的上司为他写举状, 上司开始答应了, 后来发现自己的家讳中有“椿”字, 便以这个理由拒绝了。最后这个选人请杨万里的一个亲属写了封骈文的书启, 说道:“讳名不讳姓, 虽存羊枣之遗文;言在不言征, 亦有杏坛之故事。”这样才说服了那个上司为他写举状。(14)选人得不到举状, 甚至连近乎于吏的低级官员差遣有时也难以得到。在南宋绍定年间, 行在会子库需要设置一个监官, 资格条件便是要“有举选人”。(15) 清人赵翼倡言宋朝官员俸禄优厚, 嗣后几成定说。(16)其实, 宋朝官员俸禄优厚需要具体分析。成为京官以后的官员的确俸禄优厚, 但位于庞大的官僚金字塔最低层的选人, 自北宋以来俸禄就很低, 生活极为清苦。王安石所言“方今制禄, 大体皆薄”, 正可成为清人赵翼的反论。作为论据, 王安石在写下这句话的奏疏中还具体做了计算:以守选、待除、守阙通之, 盖六七年而后得三年之禄, 计一月所得, 乃实不能四五千, 少者乃三四千而已。虽厮养之给, 亦窘于此矣。而其养生、丧死、婚姻、葬送之事, 皆当出于此也。(17)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范仲淹从选人到京官的境遇。范仲淹进士及第释褐, 做选人广德司理参军3年, 任满时, 连回乡的盘缠都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