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汉文化考古中心遗址20071998年度发掘简报.docxVIP

河南郑汉文化考古中心遗址20071998年度发掘简报.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郑汉文化考古中心遗度发掘简报 1996年9月至199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银行业新分行合作,全面挖掘了该遗址。该遗址位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部,北临新华路,南临新郑市实验中学,西临中华路,东靠小高庄村,面积22000平方米(图一)。1993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解决郑州考古干部专科学校学员实习,曾进行过部分试掘,发现了战国布币范窖藏坑,东周粮窖、灰坑、水井、马坑及汉、唐墓等遗迹①1。本次发掘共开10米×10米探方80个,发掘面积8000平方米,清理二里岗期商文化灰坑8个,西周灰坑52个,东周灰坑731个,两周水井98眼,春秋青铜礼乐器坑17座,马坑45座,战国烘范窑3座,两周及汉代灶坑9座,各时期墓葬152座。除数座汉墓是中型外,其余都是小型墓葬,其中西周墓2座,东周墓62座,汉、唐、宋墓24座,不明时代的墓36座及战国时期瓮棺葬28座,还在遗址东部发现春秋时期郑国祭祀遗址东墙夯土墙基一段,出土了以348件郑国公室青铜礼乐器为代表的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东周考古的重大成果②2,被评为“9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③3。由于目前许多探方资料和遗物正在整理与修复,许多认识还处在探讨与丰富阶段,本文仅以2号铜器坑、14号铜编钟坑和14、40号马坑为例加以介绍(本次发掘编号为97:ZHⅡ区中行,以下省略)。 一、 多层文化堆积分布 遗址原为2米高的岗地,现地表因起土而较平坦。文化层堆积一般厚1~2米,分二里岗期商文化、西周、春秋、战国等多层文化堆积。分布规律是战国晚期层遍布整个遗址,春秋早期及以前各代地层大部分在春秋郑国祭祀遗址东墙以东区域,该墙以西的祭祀遗址区域内因战国地层的扰乱,残留甚少,仅有零星分布。现以T605南壁和T613西壁剖面为例加以说明。 (一) 运营支撑物片 第1层:垫土,分布全方。土色灰杂,土质坚硬,多见推土机辗压痕迹。厚0.45~0.55米。包含物有现代瓷片和砖渣等。 第2层:战国堆积,分布全方。褐灰色,土质较硬。厚0.85~1米。包含物中建筑材料有粗绳纹、浅印痕的筒、板瓦残片。生活用器有宽卷沿圜底盆、方唇卷领圜底瓮、细柄浅盘豆等战国晚期器物碎片。叠压2号、10号铜器坑与19号马坑,还有1座战国时代的乱骨坑和时代不明的花土坑,这些遗迹均打破生土,其中10号青铜器坑打破了19号马坑。 (二) 地层及文化材料 第1层:垫土,分布全方。土色黄杂,土质坚硬,多见推土机辗压痕迹。厚0.4~0.5米。包含物有现代瓷片、机砖、塑料包装袋和石灰渣等。 第2层:扰土,分布全方。土色灰褐,土质较硬,厚0.3米左右。包含物有铁钉、瓷片、残塑料制品等。 第3层:战国堆积,分布全方。土色浅灰,土质较松。距地表深0.65~0.8米,厚0.2~0.95米。包含物中建筑材料有粗绳纹筒、板瓦,凹槽砖等,生活用器有量、卷沿圜底盆、细柄浅盘豆等战国陶器碎片。另外,还有少量的生产工具陶范。叠压战国中期烘范窑Y2与春秋早期灰坑H1853,其中Y2打破春秋时期的38号马坑,H1853被14号青铜乐器坑打破。 二、 文化遗址 (一) 坑底土坑设计 方形竖穴土坑,方向10度。此坑位于T605的南部偏中,西距19号马坑0.8、西南距10号铜器坑1.6、北距3号铜礼器坑1.6、东距祭祀遗址东围墙墙基18.2、东北距8号编钟坑4.2、东南距12号编钟坑4.2米。内填五花土,黄色生土含量较大,土质坚硬。口南北长1.95、东西宽1.86米。开口于第2层下(战国文化堆积),打破生土。距地表1.45、坑深1.46米。坑底大于口,较平,南北长2.04、东西宽2.28米。 坑内共出土铜礼器31件,计有9鼎、8簋、9鬲、2方壶、1圆壶、1鉴、1豆。摆放情况是先在坑底铺一层竹席,然后将簋、鬲放于鼎内,以鼎为主,由北至南分四排排列。第一排,由西至东放置1圆壶、2方壶、2鼎,鼎内各放1簋、1鬲。第二排紧靠第一排放置4鼎。西部鼎内放1鉴、1豆、1鬲,以东3鼎内各放1簋、1鬲。第三排放置2鼎,位于坑的东部,每鼎内各放1簋、1鬲。第四排放置1鼎,居坑之东南角,内亦置1簋、1鬲。坑的西南角留有空地,大概是置器人站立活动的地方。把器物摆放好后,在器物之上另盖一层竹席,即行填土掩埋(图四;图版贰,1)。 (二) 编钟和7件钟图5 为编钟坑,长方形竖穴土坑,四壁规整,底部较平。位于T613的西南部,西距23号马坑2.2米,东距祭祀遗址东围墙墙基8米,北距38号马坑5米,21号马坑8米,西南距15号铜器坑1.2米,东南距36号马坑4.8米。开口于第3层(战国文化堆积)下,中部偏北侧被一战国灰坑H1791打破。该坑半边在钟坑内,但深度不及钟坑坑底,没有对编钟及钟架造成破坏。另半边在钟坑之外,在坑北壁上形成一半圆缺口。坑的东端上部被一南北向的小型近代墓破坏,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