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耳科病证:耵耳的诊疗
耵耳,是指耵聍因风热所乘或排出受阻,堵塞耳道,并引起某些症状的耳病。相当于西医耵聍栓塞。
[历史沿革]《灵枢·厥病》说:“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是有关耵耳的最早文献记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称本病为“耳耵聍”,指出:“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以风热乘之,则结聊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最早记载了软化耵聍,然后取出的方法:“捣自死白项蚯蚓,安葱叶中,面封头,蒸之令熟,并化为水,以汁滴入耳中,满即止,不过数度,即挑易出。”“又方,取酢三年者,灌之最良,绵塞之半日许,必有物出。”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亦称本病为“耵聋。”,《圣济总录》称为“干聋”或“耵聍耳聋”。以后,金、元、明代医著对本病都有零散记述,但无特色。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以及林佩琴《类证治裁》卷六认为本病不止风热相搏一端,尚有风温上郁、体质阴虚、夹受暑风、上焦气郁……等一些病因,对本病病名则有“耳盯右胀”、“左耳盯痛”等等。《医方辨难大成?上集》卷七十三认为:“必经诸多湿热之浸淫,即诸经少阳和之布施也。故气通于耳而过滑,垢结于耳而独滑,证成油耳,理所必至也。”
总之,古代从耵耳的症状、病因病理、辨证论治、外治等方面都有所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资料。第四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将本病定名为耵耳。
【病因病理】
耵聍为耳道分泌物,是耳中津液结聚所成,如麸片之状,俗称耳垢、耳屎,人耳皆有之。正常情况下,耵聍随咀嚼、张口运动或侧头时自行从耳道脱出,不致产生病痛;若风热邪毒入侵,致耵聍分泌增多,与尘垢互结成核,堵塞耳道;或挖耳方法不当,将耵聍推入耳道深部,积聚日久成核;或耳道狭窄,耵聍排出受阻,堵塞耳道,则可出现某些症状,成为耵耳。
【临床表现与辨证论治】
[症状]
1.耵聍堵塞耳道,清窍不通,则出现耳内闭塞感、耳聋。
2.若耵聍压迫耳膜,清窍不利,职能失司,则出现耳鸣、眩晕。
3.耵聍压迫耳道日久,以致经脉受阻,气血瘀滞,热毒之邪乘虚入侵,引动肝胆火热循经上攻,则出现耳窍肿痛,张口、咀嚼时尤甚。
[检查]耳镜检查可以发现黑褐色耵聍堵塞耳道,呈丸、核状或稀糊状。若有耳痛者,在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耳痛加重。
[治疗]耵耳的治疗,主要是取出耵聍,必要时可配合滴耳药、内服药。
1.取出耵聍:
①耵聍微硬或松动,可用耳镊、耳钩取出。
②耵聍稀如米糊,可用耵聍圈掏出。
③耵聍大而坚硬,难于取出,可先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植物油滴耳,待2~3天耵聍软化后,再行取出。
2.取出耵聍后,用黄连膏少许涂于耳道,并保持耳道干燥清洁,以免染毒。
3.若耵聍栓塞,致耳道红肿疼痛,耵聍难以取出者,宜先耳内滴药,或配合内服药,待肿消痛减,再行取出。耳内滴药参考耳疖、耳疮;内服药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栀子清肝汤加减。
【预防护理】
1.耳道有耵聍,应找医生取出,勿自行挖耳,以免损伤耳道或耳膜。
2.戒除挖耳习惯,以免因经常性的耳道损伤,刺激耳道耵聍分泌增多。
【自学指导】
耵耳之病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耵聍堵塞耳道,二是由此而引起某些症状。耵耳的病因病理主要是风热邪毒侵袭,致耵聍分泌增加,与尘垢互结,堵塞耳道;或挖耳不当,将耵聍推入耳道深部;或由耳道狭窄,耵聍排出受阻而造成。根据耵聍堵塞耳道、压迫耳膜、引起耳道肌肤染毒三个方面的症状特点与耳部检查所见,本病诊断不难。治疗方面主要是取出耵聍,必要时配合滴耳药、内服药。
【复习思考题】
1.《诸病源候论》是如何论述耵耳的?
2.何谓耵耳,其病因病理如何,诊断要点有哪些?
3.耵耳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其不同症状的病机如何?
4.试述耵耳的治疗法则与方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