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道路桥梁与邮亭.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汉时期的道路桥梁与邮亭 为了确保全国邮政系统的正常运行,它不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还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物流系统。邮驿所需的道路桥梁与传舍建筑由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承担。 一、 “月日:六月,为桥,至等人治道。”第42页 秦汉时期,全国性交通干道及桥梁、邮亭的建筑由国家统一组织,所需人力、钱物向各地征派或由戍卒承担。如秦时“作阿房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徭戍无已。”(卷87,P2553)足证其费用源于赋敛徭戍。汉承秦制,“中国缮道馈粮,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给大农”;“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散币于邛僰以集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受钱于都内”。(卷24下,P1173,P1158)于是“巴蜀之民罢焉”。 区域性的道路桥梁及沿途馆舍的修治,由当地郡县政府负责。青川秦墓《为田律》云:“以秋八月修封埒,正彊(疆)畔,及殳(發)千(阡)百(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阪险;十月为桥,修波(陂)堤,利津梁,鲜草离。非除道之时,而有陷败不可行,辄为之。”张家山汉简《田律》(P166)亦规定:“恒以秋七月除千(阡)佰(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阪险;十月为桥,修波(陂)堤,利津梁。虽非除道之时而有险败不可行,辄为之。乡部主邑中道,田主田道。道有险败不可行者,罚其啬夫、吏主者黄金各二两。” 青川秦牍和张家山汉简分别反映了战国末和西汉初的情况,但有关“除道”之类的条文则如出一辙,可知战国秦汉时对修治道路的规定是前后相承的。九月“大除道”和十月“为桥”是根据农事和节气所作的一般规定,以不误农时为原则。但因路面易受雨雪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在大雨之后,都要及时整治。《国语》卷2《周语中》:“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三国志》卷4《三少帝纪》正始七年(246)八月己酉(七日)诏云:“吾乃当以十九日亲祠,而昨出已见治道,得雨当得复更治,徒弃功夫。”可见雨后修道乃为惯例。 此外,,在皇帝巡幸、王侯守令出行或较大规模军事行动之前,也经常调发刑徒、民夫或士兵治道。如汉武帝时,“公卿议封禅事,天下郡国皆豫治道桥,缮故宫,及当驰道县,县治官储,设供具,而望以待幸”;((卷30,P1438)王訢守右扶风,“上数幸安定、北地,过扶风,宫馆驰道修治,供张办。武帝嘉之,驻车,拜訢为真”。(卷66,P2866)光武帝东巡泰山封禅,“遣守谒者郭坚伯将徒五百人治泰山道。……遣虎贲郎将先上山,三案行。还,益治道徒千人。”(卷97,P3166)此皆为皇帝巡幸、封禅而治道。昌邑王“好游猎,驱驰国中……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卷72,P3058)曲阳侯王根“游观射猎……发民治道,百姓苦其役。”(卷98,P4028)。此为王侯游猎治道者。地方守、令也时常发民修道。如“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卷64上,P2793)《太平御览》卷266引华峤《后汉书》云:“长沙太守程徐二月行县,敕诸县治道”;敦煌悬泉汉简中县廷告诫下属“各缮治道桥”(P55)的敕令文书也可为佐证。 修桥治道关乎地方长吏的升迁罢黜。前述守右扶风王訢由“守”为“真”,即为升迁之例。还有因治道不力而被贬秩夺爵乃至斩首者。如蓼夷侯孔臧“坐为太常衣冠道桥坏不得度”、江邹侯靳石“坐为太常,行幸离宫道桥苦恶”而被免。(卷16,P551、P606)《华阳国志》卷3《蜀志》“犍为郡”载,汉武帝建元中,僰道令因通僰、青衣道,“费功无成,百姓愁怨”而被斩首。 各郡县衙署都设有专掌修桥治道的“道桥掾”,这在汉代碑铭中多有反映。(《隶续》卷15,p423;卷11,p393、p396);(《隶释》卷15,p160);(P292)《水经注》卷19《渭水》载,秦始皇为沟通渭水南北离宫而作渭桥,又称便门桥。“桥之南北有堤,激石立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有令丞,各领徒千五百人。”据此,似京畿地区还设有专司道桥事务的令、丞。 修桥治道及厨传所用人力、钱物由官府向当地民户征派,但并非所有民户都需服役。汉初《徭律》规定:“补缮邑□,除道桥,穿波(陂)池,治沟渠,堑奴苑,自公大夫以下勿以为繇(徭)。市垣道桥,命市人不敬者为之……若擅兴车牛,及繇(徭)不当繇(徭)使者,罚金各四两。都吏及令、丞时案不如律者论之,而岁上繇(徭)员及行繇(徭)数二千石官。”(P188~189)可知郡都吏及县令、丞每年要将所部应服役和实际服役人数上报郡守,违规征派者要受到处罚。汉宣帝时因“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等事而“连贬秩”的黄霸,或即此类。(卷89,P3631)及至东汉,郡县长吏“或邪谄自媚,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多设储跱,征役无度”;(卷46,P1563)更有甚者,“乃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