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腹,厚也新解.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匮要略方论》腹,厚也新解 在《汉语大词典》和《汉语词典》中,腹部和腹部都有“腹部和腹部”的意思,两者都有一些正义的元素。那么两者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相互关系呢? 一、 “腹,厚也” 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收录了腹字:“腹,厚也。从肉,复声。”《礼记·月令》:“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郑玄注:“腹,厚也。”可见腹字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而肚字在先秦时应该是还没有产生的。据唐代徐坚的《初学记》卷十九·人部下:“【仰鼻宿瘤】刘向《列女传》曰:齐钟离春者,齐无盐邑女,宣王之正后也。其为人极丑无双,凹头深目,长肚大节,仰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肚字在西汉时已经使用,这也是目前所见肚字的最早语料。 二、 加工治疗上湿 在东汉的文献资料中,仅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里使用了肚字,而且很少,仅有如下三例: 例1: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例2: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例3:以泔洗头,饮一升,愈。牛肚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暖饮之,大汗出者愈。治食牛肉中毒方甘草煮汁饮之,即解。 这三个用例中,前面两个应该是“腹部、肚子”之指,而例3中的肚应该是读上声,意为“人或动物的胃”,牛肚即牛的胃。而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腹字出现104次,远超肚出现的次数,而且表现出较强的构词能力,有“少腹”、“小腹”、“心腹”等组合形式,举部分用例如下: 例4: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例5: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例6: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 例7: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例8: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耆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例9: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例10: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例11:《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例12: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例13: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例14: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例15: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例16: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例17: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 例18: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禁,停尸卒死者,以缓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 例19:虾无须,及腹下通黑,煮之反白者,不可食之。食脍,饮乳酪,令人腹中生虫为瘕。 例20:饮酒,大忌灸腹背,令人肠结。醉后勿饱食,发寒热。 例21: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盐一升水三升上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差。矾石生入腹,破人心肝,亦禁水。 例22: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腹意指腹部,有时也指胃,如例7所说的“空腹”。较之肚,腹的用法明显广泛,在表示“腹部、肚子”时,腹明显占统治地位。但是,我们说“空腹”的腹指的是胃,与肚具有“人或动物的胃”之义是不同的,例3中的“牛肚”就几乎没有说成“牛腹”的,后来出现的语料也有多处这样的例证。而“牛腹”出现时指的是牛的腹部而不是牛的胃。 三、 腹与腹的使用次数不同 到了魏晋南北朝,肚出现在文献中的次数有所增加,列举如下: 例23:治牛肚反及嗽方:取榆白皮,水煮极熟,令甚滑,以二升灌之,即差也。 例24:治牛中热方:取兔肠肚,勿去屎,以草裹,吞之,不过再三,即愈。 例25:冬即内著羊肚中,夏盛不津器。 例26:取石首鱼、魦鱼、鲻鱼三种肠、肚、胞,齐净洗,空著白盐 例27:净洗羊肚,翻之。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