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档案保护技术
汉朝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犯罪发展阶段。汉统治者很重视档案工作, 汉朝的档案保护技术较前有了很大进步, 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档案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档案保护技术方面, 主要表现为完备的竹木简牍档案材料的防潮、防虫措施, 字迹材料松、烟墨等人工墨品的出现, 防火、防盗等建筑技术用于档案库房等。
一、 解决“麻黄避浚”的方式
档案制成材料的优劣, 是直接关系到档案能否长久保管的问题。汉代档案的书写材料沿承先秦, 仍以竹木简牍为主。竹木简牍档案易受有害生物的侵蚀, 尤其是新竹水分较多, 更易腐朽, 易被虫蛀。如何从档案制成材料本身来防止虫蛀便成为当时保护档案典籍的一大问题。
汉以前, 主要采用烟熏、晾晒等方法为主的防蠢技术来保护档案, 通过反复实践, 人们逐渐总结出“杀青避蠹”这一适用于保护竹简的方法。杀青就是将新竹采集, 将整竹截成一定长度的竹筒, 把竹筒劈成一定宽度的长条, 再用刀将竹的表皮刮削掉, 使其平整, 制成简或牍。在书写之前, 先用火炙烤, 使竹汁沥出, 将简内的水分烘烤干, 竹简由青变黄, 因而称“杀青”。汉刘向在《别录》中云:“新竹有汁, 善朽蠹。凡作简者, 皆於火上炙乾之。以火炙简, 令汗去其青。易书, 复不蠹, 谓之杀青。”《后汉书·吴格传》载吴格父“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 李贤注曰:“杀青者, 以火炙简令汗, 取其青易书, 复不蠹, 谓之杀青, 亦谓汗简。”由于竹简在烘烤的时候有水分冒出, 如同汗珠, 因此古人也称书写在竹简上的史书为汗青或者汉青。木制简牍的制作是先将树木锯成定长的一节节的短木, 再柝成木板, 用斧头削平整, 用刨子刨光滑, 再在整治好的木板上刻画上等距的竖线, 像一根根竹简一般。木牍也和竹简一样面临着防虫蠹的问题, 解决方式和竹简相近。杀青处理后, 竹简质地干燥, 不仅便于着墨书写, 而且字迹经久, 防虫蠹蛀, 能够有效地延长简牍档案的寿命。
二、 汉代松烟墨的起源
毛笔需要蘸墨汁才能书写文字, 墨是简牍档案的主要字迹材料。用墨书写字迹很稳定, 耐光耐热、耐酸耐碱、不易褪色。但若是墨的质量不好, 也会滋生霉菌。在中国制墨史上, 汉代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汉之前主要使用天然石炭制成的石墨, 人工墨极少。到了汉代, 由于制墨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人工墨品, 是中国制墨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汉代制墨是以松烟、油烟为原料而制成的两种墨, 其中尤以使用松烟墨历史最为悠久。松烟墨, 因墨的原料取自松木烧出的烟灰做原料, 故名。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 后来用模制, 墨质坚实, 其特点是墨色浓黑无光, 入水易化。油烟墨系燃烧桐油所获烟炱所制之墨, 墨色光洁。此两者皆以质地细腻、胶轻、味香、色泽浓黑泛紫光者为上品。汉代松烟墨的出现, 是科学的进步, 从此人们告别了使用天然墨的时代, 为日后制墨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出土的五锭东汉残墨, 经专家鉴定, 即是由松烟模压制成。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 月赐愉麋大墨一枚, 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大墨乃墨中上品, 因地得名。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 靠近终南山, 其山松很多, 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质量极好, 不易褪色, 有利于档案材料的持久保护。
三、 包装和设备
1. 由简札长度和长度制来划分
单简容字有限, 书写公文或典籍常常需要很多根简, 故常编联成册, 或系联成束, 册也写作“策”。考古发现, 汉代公文的编连是用线绳从右向左编连, 《说文》中记载册字“象其扎一长一短, 中有二编之形”。编绳多少通常与简札的长度有关, 即简越长编绳道数越多。常用的方式是上下二道编, 一般23厘米左右即汉尺一尺长的简, 大多编两道绳。如果简册较长, 也有用三道、四道编甚至五道编的, 如武威仪礼简丙本就是编五道。编绳的质料多为丝麻, 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即以丝纶编联, 而大量的简册编以麻绳。既有先编联后书字, 亦有先书字而后编联。编册以前, 为防止丝绳松动, 多在简两侧编绳处刻三角形契口。现存最完整的简册原物是居延出土的《永元兵物簿》, 共77枚木简编为一册, 其中有字者75枚, 空白2枚。可贵的是, 出土时77枚木简不仅次序未乱, 而且编绳残迹犹存, 由两道麻绳编缀而成, 裹作一卷, 对研究汉代整理和保存木简档案的方法提供了实物例证。
2. 书囊图7
从出土实物可知, 为防尘、储存或传送, 简策文书有些装在竹笥之中, 如马王堆汉墓出土有竹笥, 竹笥之外还有繫绳和封检。这些竹笥就是文献中所说用以盛书用的“筐箧”。汉代简策档案的包装根据其重要程度有所不同, 通常多用书绳、丝织物或竹条等捆扎存放, 重要档案或用书衣包裹, 或用“箧”盛装。书囊也称为书衣, 囊即袋子;“箧”是存放卷宗、文件的小箱子。当时的简牍档案整理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