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乾在新中国的成长.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萧乾在新中国的成长 特写镜头作为一种越来越独立的新兴文学体裁,在中国发生并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它的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中,都涌现过成绩斐然、自成风格的优秀作家,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夏衍、宋之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沙汀、刘白羽、华山,建国以来的田流、徐迟、刘宾雁等。在这个作家行列里,还有一位作家不应被忽略,那就是:萧乾。他的特写,为我们描绘下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生动画面,自成一家,别具丰姿。 萧乾早在一九三四年就开始写特写,以《平绥琐记》留下他“人生采访”的最初的足迹,翌年更发表了《流民图》,随即引起读者的广泛注意。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最初两年里,他又曾以报导湘黔道上见闻、修筑滇缅公路的民工、岭东黑暗面和华北地区八路军游击队英雄业绩等一篇篇特写,既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边远省份的落后,又赞扬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忱、惊人的创造力和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九三九年秋,萧乾赴英讲学并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就在他登上赴英邮船的那天清早,纳粹轰炸机正向华沙市区俯冲,欧战正式爆发。他从伦敦发回一篇篇报导英国人民抗击希特勒狂轰滥炸的特写。及至一九四四年,他遂作为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随联军经法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奔赴德国,最早进入被攻克的纳粹巢穴柏林……除了向国内发回战地新闻之外,又陆续写下反映战败后德国状况的特写。七年海外记者生涯所积累的这些成果,使他的《人生采访》②1愈加充实。新中国成立后那热气腾腾的最初年月里,他更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发表了大量歌颂土改等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气象的特写,不仅使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感到亲切,受到鼓舞,而且使全世界关注新中国成长的国际友人刮目相看。但是,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萧乾”这个名字连同他的特写,突然地令人遗憾地在报刊上消失了。一消失就是二十年!直到“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八十年代第一春,广大读者才又开始从《人民日报》上欣喜地读到萧乾的特写新作——《美国点滴》。象萧乾这样从三十年代就崭露头角而后并长期从事特写写作的前辈作家,至今仍奋笔不辍且成绩斐然者,要算屈指可数的了。他在这方面积累的写作经验,理应为我们所珍视。 一 对世界的唯一一弱化 诚如许多论者所指出的,特写是一种和新闻相关联着的文学体裁。特写应该具有某种新闻的性质,新闻的价值。萧乾也曾说过:“特写是介于新闻和文艺之间,是两种相结合的一种文体。”③2甚至强调说:“特写则实际上就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报导。”④3因此,萧乾特写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现实生活的反映迅速而及时,往往给读者以新鲜、活泼之感。 譬如《流民图》那组特写,一九三五年夏季,黄河再次泛滥成灾,大水淹没了山东、江苏等省几十个县份的广大地区,成千上万的灾民无家可归、冻死饿死。当时的报纸上,天天都刊登这方面的新闻,不是某处决口水势下注,就是什么堤坝崩溃洪流泛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上纷纷成立起各种赈灾民众团体……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萧乾赶到灾区采访,当即写出“鲁西难民”、“大明湖畔啼哭声”、“宿羊山麓之哀鸿”、“从兖州到济宁”等一系列特写,在《大公报》上连续发表,让广大读者能够及时地更形象、更具体地了解到,灾区百姓是处于怎样一种令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境地,而另一方面,有些富户则又是怎样在一片哀鸿中仍旧灯红酒绿,寻欢作乐,或者以藏书、种菊消磨时日。读者自然从中受到感动,引起思索。据说,由于这组特写的发表,报馆收到不少读者来信,为灾民捐输赈款的也“显著地在踊跃起来”⑤3。又譬如《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在一九三九年的时候,我国海岸几乎全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和封锁,滇缅路几乎成了“大后方”通往世界的唯一生命线。人们对于这条公道的关切程度,是可以想见的。萧乾于是在这年春天,自香港经河内赶到了滇缅路,一直走到缅甸东部的腊戍,进行实地采访,及时写成这篇特写,向读者描述了成千上万民工为修筑这条公路而作出巨大牺牲的壮烈情景。再譬如他从欧洲战场上发回的那一篇篇特写,对当时的读者来说也是适逢其时、异常新鲜的,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英、美各国和中国变成共同抗击法西斯的“盟邦”,正在坚持抗日的中国人民对欧洲战场的情况愈益关注。诸如此类的实例,在萧乾特写中俯拾皆是。 也许有人会说,萧乾是新闻记者,他的特写有此特长,乃势所必然。我说,其实未必。以新闻记者职业而兼写特写的作者,为数不少,但他们的特写并非都能使读者感觉那么新鲜、活泼;这种现象就是反证。诚然,记者的职业是一个有利条件。萧乾就不止一次地说过,他三、四十年代的那些特写,“几乎都是我十几年记者生涯的副产品”⑥3。但是,这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其决定性条件在作者自身的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倾向、眼光和文学才能等。这是因为:一、虽然可作新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