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曾两入长安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邦彦曾两入长安考 周邦彦的《清明集》写了许多关于长安的作品。重要的有《一桂香杜宇的声音》、《苏曼的界定》、《水煮的清灿》、《西河长安路》、《风之子松林晚叶》、《河东路》、《云南雨兰、楚甸》、《花卉扫描日》、《日光浴》、《夜飞喜鹊桥》、《京乐戒烟近距离》等。然原其时景与历史事实,则有少年游长安与知河中府时至长安之别。凡少年游长安之作,盖自荆州经郢州、宜城、襄阳至武关或湖城入陕,返时亦由此程,所写之词不及“河桥”、“邮亭”。政和元年(1111)冬至二年夏秋间,邦彦知河中府,二年春以事至长安,此时所写之词始及“河桥”、“邮亭”。 何以有此之别?“河桥”有泛指与专指,泛指谓河上之桥,专指则仅谓黄河上之桥。邦彦词中所及之“河桥”,既有泛指又有专指。泛指者且不提,专指者则盖有三:一为同州府(治所当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县(今黄泛区,县已不存)渡黄河至河中府(治所当今山西永济县西黄河岸边)之桥,二为陕州灵宝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桥,三为孟州河阳(今河南巩县西北)桥。自东而西入陕之路则有二:一为自陕州湖城县(今河南芮城县南)入潼关,二为自武关(今陕西丹凤至商南之间)入商州。《宋会要辑稿(下简称《会要》)·方域十》之一载:“太祖建隆三年(962)正月九日,召西京修古道险隘处东洛之巩(今河南巩县)西抵陕之湖城(熙宁四年废为镇,见《会要·方域五》之三九),悉命治之以为坦路。”“(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三月,召至武牢关(即武关)至荥阳巩县道路两边有岩险垫裂处恐经雨摧塌,委逐处相度,铲削修治之。”且入武关者为汉唐古道,较湖城为坦。自荆州北行,无论由武关还是湖城入陕皆不渡“河桥”,故凡不及“河桥”之词者则为少年游长安之作明矣。 邮亭(即驿站、驿馆),依宋制,为过往官员及赴京应试举子据州府所给驿券寄居之处,非常客所能宿者。《会要·方域十》之十四载:“嘉祐三年四月十一日,诏居州县驿舍亭馆者毋得过一月,有违,所在官吏以违制论,仍令转运、提点刑狱司每半年一举行。四年正月十三日,三司使张方平上所编驿券则例,赐名曰《嘉祐驿令》。初,内外文武官下至吏卒,所给驿券皆未有定例,又或多少不同,随降枢密院旧例,下三司掌券司会悴[萃]名数而纂次之,并取宣赦令文专为驿券立文者,附益删改为七十四条,总为上中下三卷,以颁行天下。”据此,则知凡及“邮亭”之词,非邦彦少年时以布衣游长安所写者明矣。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以下简称《遗事》)与陈思《清真居士年谱》(以下简称《年谱》)未详考邦彦仕履,均谓河中府“未之任”,王国维还对邦彦是否游长安持游移态度。后之学人亦未案之史乘,或视长安词为一时之作,或以为邦彦未曾入长安,均误。 歧异固与《东都事略》、《宋史》、《咸淳临安志》及宋代各种野史笔记记邦彦事迹相互舛误错略有关①1,然却由邦彦写于晚年而追忆少年之游的《琐窗寒·暗柳啼鸦》词中“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数句中“少年羁旅”之理解所肇始。王氏由此而衍为少年“客荆州”与在荆州“当任教授等职”说,并谓“先生时方三十余岁,虽云少年可也”,而对邦彦是否游长安持游移态度;陈氏由此而衍为“少年游荆州长安”说,并指实邦彦游长安在熙宁十年(1077)。 邦彦教授庐州在元祐三年(1088),王断为元祐二年(1087),误,时三十三岁;知溧水在元祐八年(1093),时三十八岁。王氏所谓“虽云少年可也”,不唯不符今人之俗,亦与宋人爱言老之俗不侔。况宋制对新旧官上任离任相互交代时限较宽,而对官吏除旬休沐一日外请假却极严,假满百日者则至于停俸。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二百三载:英宗治平元年九月辛巳,“翰林学士刘敞以疾,告满百日,求便郡。上谓执政曰:‘如刘敞岂易得也!’复赐告。”同书卷二百四十五载:神宗熙宁六年五月甲子,“上批:‘常秩在病,告已满百日,闻有司以例停俸。秩家素贫,父子卧病,僦居京师,复罢官俸,则遂绝粥药之资,甚无以称朝廷遇秩之意,可自停给月皆给之。’”同书卷四百二十二载:元祐四年(1089)二月甲寅,“尚书省言:官员在任,以急难乞假离任,旧无此法。近年创行修立,乞假者稍多,妨废职事。期间因缘,不无诈妄。请除父母疾病危笃,许验实给假离任外,余并删去。兼自来以私故离任者,并不差役人从,其以在任取送家属条差人一节,亦请删去。……从之。”以此原之,王国维所谓“先生少年曾客荆州”,“其时当在教授庐州之后知溧水之前”,则为无据。因自庐州游荆州,决非一日之程,非休沐日所能游者;如请假游荆州,则为宋制所不许;若不请假即出外远游,则邦彦恐不惟被停俸,且恐早已被除名。 《年谱》谓邦彦熙宁十年(1077)游长安,其时邦彦二十二岁(陈氏谓二十岁,误),可谓之“少年”。然今据刘永祥《周邦彦家世发覆》②2一文,知邦彦之父周原卒于熙宁九年四月,自熙宁九年至元丰元年(1078),正当其父卒、葬、及丧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