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抬眼的忧愁—— 浅谈登高望远类诗歌中“望断 ” 的情感表现 论文.docxVIP

那一抬眼的忧愁—— 浅谈登高望远类诗歌中“望断 ” 的情感表现 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一抬眼的忧愁

——浅谈登高望远类诗歌中“望断”的情感表现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登高望远类占比很多,也是诗人表达忧愁的一个很常见的题材。登高用“望”字延展,用“断”字表现情感。“望断”表现了人生的困局,人生的无奈感,绝望感,但又带着希望,从而展现了一种悲剧美,表现了诗人内心汹涌的情感。

关键词:望断,困局,无奈,绝望,希望,悲剧美

在中国的诗歌里,愁绪往往是最主要的情感表达。中国诗人的千愁万绪,各有表现。其中有一个常见的动作,解读它更有益于我们去与古人产生共情,理解古人的情怀——那就是“望”。

登上高处,抬起眼睛,开始向远方眺望。当远方的景色映入眼帘,幽幽的愁思就从心里泛起。因为这种望,常常是“断”的,这里我借用古人所说“望断天涯路”中的“望断”,来分析“登高望远”诗中能让人们产生共情的本质。

“登高望远”是诗歌中常见的动作,翻开《易传》就有“登高远望,使人心瘁。”可见这种情感是古今同感的。孔子登山曾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孔子家语·致思》)王东登琅琊山,曾叹息说:“我由来不愁,今日直欲愁。”(《太平御览·郭子》)王伯舆“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世说新语·任诞》)羊祜登岘山,对随从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晋书·羊祜传》)这一类的感情数不胜数。

高中课本中也收录很多。翻开必修上,首先映入眼帘的眼睛就是杜甫的《登高》。杜甫抬起眼睛,就是一眼望向天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尽的思念,无尽的愁绪就这么从诗句中穿透而出,直击人心。配图中,年迈的老人满怀情感地望向远方,但目力有限,望不见的故乡皇都,被天水相隔,这里的“望”就是“断”的了。

目力虽断,但情思绵绵。当年人生暮年的杜甫抬眼看去,自己和家国,风吹柳絮雨打萍,一片支离破碎,于是那思乡忧国之情就从心底泛出苦涩来。正是望而不得,情感的张力被无限的扩大。

“望断”是如何将“登高望远”诗的情感表现出来的呢?首先,“望断”表现了一种人生的困局。柳宗元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中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如意,求告无门,困顿不堪。人陷入了一种无力挣脱,无法可行的境地。所以他极目远眺,看到的不是天水相交,就是一重又一重的高山,这些都是跨不过去的距离,这些都让他心如刀割。纵目望去,无论是路途还是仕途,都是艰难险阻,步履维艰。诗人把这种绝望,用“望断”写了出来。目光断在哪里,困局就产生在哪里,感情就浓烈在哪里。因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与自己一样的走投无路感,产生了共情。

其次,“望断”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无奈感。钱锺书从训诂学角度,解释“望”字一字多训而歧义的合理性,即与“事理”契合:“征之吾国文字,远瞻曰‘望’,希冀、期盼、仰慕并曰‘望’,愿不遂、志未足而怨尤亦曰‘望’;字义之多歧适足示事理之一贯尔。”可见,望是心中有希望,又“愿不遂、志未足”,所以古人在这种心境下,“望断”就非常准确地表现他们心中的情感了。

以诗歌中最常见的思乡为例。古人思乡常常就会望月。如李白的《静夜思》,从“举头望明月”开始,对家乡的思念就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蔓延开来。如一直在外任职的苏轼,他写《水调歌头》,也是抬头远望,望的尽头也是明月,千里明月寄相思,浓浓的思乡之情就化成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是古人思乡的一个经典意象,因为夜深人静往往会引发内心最柔软的情思,而抬头远望,天空中最明亮的星星——月亮,无疑让人注目凝视。但是,望得见月亮,却望不见家乡,望不见思念的人。目力最远就是月亮,这就是“望断”,只能望到这里了。因为望的有限,就更显得情思悠长。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面对离别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断”很好的体现了人的局限性和无力感,人生无可奈何何其多也,所以“望断”才显得如此有张力,如此能够让人共情。

再次,“望断”表现了一种人生的绝望感。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句诗,是绝望的极致。如果说柳宗元的诗里还有对未来的期盼,那李煜是绝对再也望不见了,所以说“不堪回首”,这个“断”是真的回不去了,人生的无力感和绝望感扑面而来。晏殊的《一丛花令》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里情感脱离了具体的事件,变成了一种人生的通感——秋天、登高、人在天涯,这基本构成了羁旅的主要要素。这里直接出现了“望断”一词,把这种人生的困局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有辛弃疾的《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从意象到意境,都是一种深沉的绝望,自己收复中原之志已无希望,放眼望去,整个南宋满目荒凉,无人理会自己。“断鸿”中“断”字,是整个意境的浓缩,这里的“望”是登高望远,也是希望,也是盼望,都是断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