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除夕祭祖仪式的衰落及其影响——北方农村除夕祭祖仪式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一、引言
按照特纳(VictorTurner)和格尔茨(CliffordGeertz)等人的“解释人类学”观点,田野工作的目的即在于解读“某种仪式的地方意义”①。除夕的祭祖仪式是汉族地区较为普遍的固定仪式,在不同的地区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今中国北方的部分农村地区依然保留着这种习俗,但近年来随着大众娱乐的兴起,年味变得越来越薄,传统的祭祖仪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些问题?这些祭祖仪式的衰落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本文从源头梳理出发以北方某一乡村的实地考察及访谈来探讨上述问题。
二、除夕祭祖仪式源流简述
除夕是春节的附属节日,春节又称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即“蜡祭”。西周初年已出现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这是“年”的雏形。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纪时与节气实现同步,年节的日期确定为正月初一,两千多年一直没有改变。过年的日子确定下来了,除夕自然就确定下来了。因为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就叫“除夕”。但现在已把大年三十(或二十九)那一整天统称为“除夕”。②历代古籍中关于除夕节日的记载颇多,以下列举几例,以方便述其沿革。
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谓之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其中至“除夕达旦不眠”的守岁风俗在今天的许多地方依旧风行。
关于节日期间燃“爆竹”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也提到了原因,但是近乎传说。如下文所述: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着火中,烞音朴熚音,必有声而山臊惊惮远去。”
关于贴桃符和门神的习俗也有记载:“帖画鸡或斵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③
衍至唐宋时期,除夕节日的风俗已于近代十分相似。宋代《东京梦华录·除夕》记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驱祟),……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梦梁录·除夜》记述更详:“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顶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④
由此可见,除夕祭祖仪式自古流传至今,在民间有着古老的历史传承,而且绵延至现代社会并没有多少改变。祭祀活动本身除了祈福意义意外就含有纪念的意义,一个家族在历代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在享受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时,在情感上,自然的想要自己的先辈们也能够享用同样的成果,因此祭祀活动的祭品犹如逝者存在一般均是熟食,寓意是祖先们也能在这个节日里享受这份团聚的盛宴。
三、北方地区除夕祭祖仪式的一般流程
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传统,北方地区也不例外。虽然各地区在仪式的繁简以及时间、地点等细节上有所区别,但祭祖仪式的流程大致相同。下面以后岔村为例,详细介绍下这天的流程。可归纳为四个阶段:迎、献,拜、送。
首先是迎祖先。农历大年三十早上,时间没有具体规定,一般以日出为界。族中男性会集中在某一家中,惯例是族中辈分最高健在者所在的家庭中。在辈分最长的长辈带领下,先将祖宗的牌位或者是遗照摆在祭祀桌上,铺好麻纸,摆好香炉,祭祀用的纸票,依次献上瓜果,酒水,茶水。然后带领族中男性去往自家祖先的坟地去迎请祖先,后来基本上演变成在据家门不远的去往坟地的方向选一处跪拜迎请。中途小孩子可以放烟火鞭炮以示欢迎的热烈气氛。然后便回家进行献祭品的仪式。以上这个流程是不允许已婚女性成员参加的。
接着是献祭品拜祖先。族中女性会在很早的时候准备好敬献的瓜果碟,用精致的手法摆好,以示尊重。然后准备各种菜品,一律是放在颜色一致菜碟中,若是有可吹风的陶质火锅,可做一锅火锅供祖先“品尝”。献菜时也是由族长“举案齐眉”,再由两人分两边依次献好,一般来说,男左女右,案上有几人,便有几份饭菜。接着经过烧香、跪拜、磕头等仪式完成之后,早晨迎请祖先的仪式便告一段落了,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聊天娱乐,也可以散去到别的家族去“拜纸”,即是去其他家族供奉的祖先前烧个香。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乡土社会的流动性差,是个熟人组成的社会,彼此间经过长久的相处形成了人情社会。因此,“拜纸”对于千年农村的团结睦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于本族中,只要有人守着香炉中香火不断即可。
最后是送祖先。在充满着浓厚节日气氛中一天很快便会过去,待到傍晚时分,供奉了一天祭品便要撤去,然后换上专门做的浆水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