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汉族祭祖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以宁德李氏后裔“三年一贡”习俗为例
祭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提到了与军事同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祭祖已内化为华夏子孙的一种心理需求和感情寄托,国人由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祭祖信仰传统。[1]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一带的李氏族人,自始祖颍王李褆入闽开基以来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一直保留着“三年一贡”的朝贡活动和祭祖习俗,该习俗不仅具有中华传统祭祖的共性特点,还有唐朝王室的遗风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对宁德李氏后裔“三年一贡”祭祖习俗的由来、形式、内容等进行考察,并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以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三年一贡”祭祖习俗的由来
宁德李氏开基始祖——李褆,系唐昭宗李晔之第十六子,于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封为颍王[2],公元906年,为避朱温之乱南逃入闽,化名为“李璟”,改称“岳王”,李氏后裔尊称为“唐岳王”。今福建省宁德、南平等一带的李氏多为李褆后裔,其中以宁德市周宁县的仕本、王宿地、梅洋、池园、李墩、坂头等地的李氏后裔最多。至今,仕本、王宿地、梅洋、池园等多地依然保持着“三年一贡”的祭祖习俗,其中以仕本和王宿两地的贡祖接宗仪式最为壮观,是宁德李氏后裔“三年一贡”祭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褆入闽后夜宿松林(今“王宿地”之由来),此处山高路险、人马难行,感慨到“龙入浅水乏鱼力,凤落深山无鹊威”。李褆想着自己沦落至此,今后也无法保证士兵随从们的衣食与前程,于是就将随身携带的银两分给了大家,并就地解散,后来此处就叫“兵散岭”。然而,一路跟随李褆的士兵随从们十分不舍,都不愿离开,在李褆的一再劝说下,大家许下承诺,约定每隔三年的秋收时节一起前往“朝贡”颍王。这样一个饱含深情厚谊的“三年一聚”的约定,就演变成了如今李褆后裔“三年一贡”的祭祖习俗。按天干地支纪年法,公元906年为丙寅年,909年为己巳年,依此类推,每逢地支为“寅巳申亥”的农历年份,就是颍王与士兵随从们相聚的年份。这就是至今1100多年来,李褆后裔“三年一贡”祭祖习俗的由来。如今,李氏后裔所建的大厅或宗祠中多会悬挂一幅“岁逢寅巳申亥三年一贡弘祖德,时值仲冬葭月四境七迎谢宗恩”的对联。
二、“三年一贡”祭祖习俗的主要组成
(一)各地贡祖典礼
每逢“贡祖年”的农历十一月份起,由李褆开基地的仕本村先行开始,其他各地李氏后裔依次将祖宗神像从仕本的李氏家庙中迎请至各地分祠,一一举行贡祖典礼。各地的贡祖典礼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1.祭祀先祖
祭祀日一早,族内轮值理事长会鸣放神铳,以告知宗亲祭祀正式开始,随后,家家户户陆续将祭祀品供奉于先祖神像前。祭祀品主要包括牛、羊、猪、鸡、鸭、鹅等牺牲,糍粑、粽子等黍稷以及酒、果等贡品。待祭祀贡品上齐后,法师设醮坛奉请李氏先祖、岳王士兵随从等各路神灵及先祖,然后,族内男性着穿长袍,按序向祖宗行三拜九叩之礼。叩拜礼先由族内辈分年龄最长的男性,双手托起祭祀品“猪头”至头顶(年长者往往因体力有限,此动作多在子孙帮助下完成),另一长者根据司仪口令,依次向祖先行进贡香、烛、花、果、糍粑等礼;礼毕,族内男性按辈分、年龄依次向祖宗行三拜九叩礼。解放后,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李家女性在男性叩拜之后,也按辈分、年龄依次向祖宗叩拜。行三拜九叩礼前,行礼者会根据司仪口令,依次整冠帽、衣领、腰带,然后再行三拜九叩。叩拜期间神铳声、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声,甚是壮观。
2.贡祖法会
白天的祭祖结束后,族人会拿“五果”、素菜等贡品置换白天贡祖的牺牲、糍粑等贡品,以待晚上的贡祖法会,贡祖法会将持续两天。法会设醮坛于大厅内,醮坛四周悬挂剪纸、神符等,剪纸上书写神号、祈福语等。是日吉时贡祖轮值董事先鸣铳宣天、鞭炮齐发、锣鼓敲响,宣告法会即将开始。法会伊始,法师吹鸣法号、振响法铃,口念“咒语”,恭请岳王及历代宗亲公婆、区域神灵等,齐聚大厅、普天同庆。法会中还有专设的“请兵”环节,由法师恭请当年随同岳王入闽的士兵随从归来相聚。法师还将宣读《贡祖情词》,陈述贡祖的缘由、本次贡祖的情况,并向祖先神灵祈福。法会还有“种花献娘娘”等富有皇室色彩的环节,是一场集“歌颂、书法、剪纸、礼仪、奏乐、舞蹈”于一体的道教盛会。
3.族亲宴会
贡祖典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族人将共同分享贡祖所用的牺牲,举行盛大的族亲宴会。族亲宴会于第二天的中午和晚上在大厅或宗祠内举行,中午的宴餐称之为“焖肉饭”,晚上的宴会为正餐。古代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限,族间宴会的菜肴由每家每户各提供两份,大家拼餐聚会;后来,发展到每家提供两种菜品,由厨师统一制作;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宴会菜肴都由各家各户出资交由轮值理事统一筹备。族间宴会的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