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祭祖祈福礼仪中的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仫佬族舞蹈与道教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依饭舞”的典型动作有“朝圣罡”和“三步罡”;“依饭舞”的舞蹈风格体现在脚实身飘、程式规范等;仫佬族舞蹈所蕴含的道教文化无处不在。从审美的角度上来看,“依饭舞”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崇尚自然的和谐、遵循“五行”“八卦”、以圆为美。
仫佬族;依饭舞;道教文化
仫佬族处于我国南方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相对阻塞的地方,所以仫佬族人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相对较少,他们习惯把希望寄托在一种神秘的世界上,以寻求心灵上的安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承载了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历史性的宗教[1]。仫佬族舞蹈与道教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仫佬族依饭节的祭祀活动中表演的“依饭舞”就是道教文化的最佳体现。
1“依饭舞”概述
“依饭节”是仫佬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在“依饭节”仪式上表演的舞蹈统称“依饭舞”。“依饭舞”的形式主要分为单人、双人和三人舞蹈,不同形式的舞蹈穿插在仪式的礼仪行为和念白之中进行展示。其中最为典型的单人表演是第五项《唱神》中的“引光神”舞段,“引光”是“依饭节”仪式所请来第一位神灵,由他再去请并引导众神降临此地。这段舞蹈表现了“引光”上路、请圣、入堂等敬请神灵的过程。“白马姑娘”“鲁班”“牛哥”是连续出现在《唱神》中的舞段,舞蹈内容表现了多位神灵高超的神功以及对百姓的护爱之心。第六项《合兵》中的“血祭”舞段是仪式的高潮和最重要的部分,这段舞蹈是一段单人舞,由单人在地面一长方形竹席上进行表演,舞蹈动作与仪式的内容密切相关。这些舞蹈部分都属于祭祀舞蹈,从整体风格及动作来源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气氛庄重严肃以行礼叩拜动作为主的舞段,该类舞段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并富有极强的仪式感,其自娱及娱人成分不明显,以“引光”“合兵”等舞段为代表;另一类是动作风格相对轻松及富有生活气息的舞段,以“白马姑娘”“鲁班”“牛哥”舞段为代表,但这三个舞段也存在区别,白马姑娘与哥哥双人习武,鲁班砍树、架桥等动作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而“牛哥”舞段是全场唯一出现的表演者在松散、自由的节奏中全身呈现微微颤动的舞蹈动作形态,与其他舞段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类舞蹈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观赏性,并且始终保持与仪式整体的密切关系。
仫佬族“依饭节”祭祀仪式是由多种内容构成的,其中主要组成部分是由师公头戴面具表演的“依饭舞”。“依饭舞”通过人体动作语言,将“神界”不可见的无形信仰——神的意志,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直观的、生动可感的形象,传递给“凡界”百姓,使这种祭祀仪式成为人们表达信息的方式与载体。然而,除了师公通过舞蹈的方式来传达“神灵”的旨意或取悦“神灵”之外,同时还需要考虑百姓的视觉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其娱乐自身的目的能否得到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的祭祀仪式中会包含有大量乐舞活动的原因之所在。对于广大百姓来说,祭祀需要庄重的同时也需要唯美的装点和展示,而舞蹈行为正是可以满足此项需求的行为。“依饭节”仪式包含七个程序,每一个程序中都有依饭舞贯穿其中,其中“唱神”“合兵”两个程序具有较强的舞蹈性,也是整场仪式的主体部分。由此可知,“依饭舞”在传统仪式中已成为同时具有祭祀性和观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依饭舞”的典型动作与舞蹈风格
2.1“依饭舞”的典型动作
“依饭舞”中最具有特色的动作形态要数“罡步”了。在道教中,有“步罡踏斗”一说,其中“罡”指位于北斗七星勺柄上的魁星,“斗”即北斗星,“北斗七星”是信徒崇拜的自然神之一。道士在地面上铺上画有二十八星宿的“罡单”,以青云为履,跟随着道教的乐曲按照星宿曲折的路线在“罡单”上行走,走出来的路线被称为“履迹”,行走方式主要分为“礼拜星宿”“神飞九重天”“召遣神灵”等。这是一种强调“履迹”的舞步,在中国的巫舞中不乏其见,多半寄予神秘意义。这也是道教法师平日习练功法的一种基本步法,后成为师公做“依饭舞”时使用的基本动作与步态。在“依饭节”“安坛”仪式中所表现出的主要形式有“朝圣罡”和“三步罡”。
2.1.1朝圣罡
“朝圣罡”的基本动作是师公右手拿着三炷香,左手拿着一面纸做的小彩旗,从祠堂门外起舞至供台方向。其基本步法是:在第一拍时,先迈右脚,大约迈出30cm,与此同时双臂向后摆动;第二拍时,左脚跟上右脚;第三拍时,双臂向前摆动,并竖立划圆;第四拍时,保持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姿势鞠躬作揖;四拍结束后,身体直立,双臂自然垂落在身体两侧。整个过程中动作庄重、扎实,以表示对神灵的敬畏。
2.1.2三步罡
“三步罡”的基本动作是师公右手持小彩旗以类似于四颗北斗星排列的图案为行走路线。其基本步法是:师公从“禄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