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1881~1936〕是我国宏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惊奇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劝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四周,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局部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说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挨次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局部内容。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局部,记叙百草园的生活;其次局部,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说明白作者由由童年的玩耍、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文章哪一局部写百草园,哪一局部写三味书屋?
一、〔1-8〕表达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二、〔9-24〕表达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提问: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欢快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欢快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比照,表现了儿童宠爱大自然、宠爱自由欢快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进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宠爱,对学问的追求,以及天真、稚嫩、欢快的心理。√
引导: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1]好玩的动植物(2) [2]惊奇的传奇〔3-6〕[3]雪地捕鸟〔7-8〕
引导: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争论并归纳: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峻,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作者笔下的先生:一是学问渊博,但拒绝答复“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根本上不体罚学生。
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也是布满颖颖的读书乐趣的。
文章虽先后写了两种不同生活,但它们在表达风格上是浑然一体,前后全都的,第一局部〔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其次局部〔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读书成长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构造。
优质.参考.资料
版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布满了勃勃生气,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由于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可怕,有点担忧,却猛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奇异心,也给百草园增加了几许惊奇颜色。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欢快、那情趣,拘束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气和活力。
渐渐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奇异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对教师的“和气”、自己的“敬重”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局部,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假设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学问渊博,但拒绝答复“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根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教师的渊博,宠爱提问,情愿了解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