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儿童精神障碍行为强化护理课件.pptxVIP

2025 儿童精神障碍行为强化护理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前言演讲人

目录01.前言07.健康教育03.护理评估05.护理目标与措施02.病例介绍04.护理诊断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08.总结

2025儿童精神障碍行为强化护理课件

01前言

前言站在儿科精神科的护理站里,我常望着走廊尽头的活动室——几个孩子正机械地重复着转圈、拍打墙面的动作,家长们攥着病历本,眼底是化不开的焦虑。这些年,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总患病率已达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抽动障碍等行为问题突出的病例占比超半数。这些孩子的“异常行为”常被误解为“调皮”“没家教”,家长承受着社会压力,孩子则因行为问题加剧社交孤立,形成恶性循环。

作为从业12年的儿童精神科护士,我深切体会到:药物治疗虽能调节神经递质,但行为问题的改善更依赖系统、科学的行为干预。2025年,随着《儿童心理保健规范(修订版)》的出台,“行为强化护理”被明确列为儿童精神障碍护理的核心技术——它不是简单的“纠正错误”,而是通过正向引导、环境调整、家庭协同,帮助孩子建立适应性行为,让“问题行为”自然消退。今天,我想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和大家聊聊这套护理体系的落地实践。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记得去年春天,7岁的小宇被妈妈领进诊室时,校服拉链歪到锁骨,裤脚沾着草屑。他像颗弹珠似的在诊室内蹦跳,碰倒了候诊椅,抓起桌上的血压计就往地上摔。“医生,他上一年级才三个月,已经被老师叫去办公室8次了。上课满教室跑,拽女生辫子,作业从来写不完……”小宇妈妈的声音带着哭腔,“我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他反而更闹,昨天还把小区的流浪猫关进快递箱……”

经系统评估,小宇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混合型)”,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倾向”。他的核心问题行为包括:①冲动攻击(频繁推搡同伴、破坏物品);②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写作业平均专注5分钟即中断);③规则认知缺失(无法遵守课堂纪律、拒绝完成指令)。这些行为已严重影响学业、社交,家庭关系也因长期高压管教濒临崩溃——爸爸因“管不住孩子”长期回避育儿,妈妈则陷入“焦虑-惩罚-更焦虑”的死循环。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面对小宇这样的孩子,护理评估绝不是填几张量表,而是要像“侦探”一样,从“行为-环境-心理”三维度追根溯源。我们团队用了2周时间,通过观察记录、家长访谈、教师问卷和标准化测评(如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Vineland适应行为量表),完成了以下评估:

行为功能分析(ABC模式)我们连续7天记录小宇“问题行为”的前因(Antecedent)、行为(Behavior)、后果(Consequence)。例如:

前因:妈妈说“先写作业再看电视”;

行为:小宇摔遥控器,尖叫“我不写!”;

后果:妈妈妥协“先看10分钟”。

类似记录显示,80%的攻击行为发生在“被要求完成任务”时,而每次“闹脾气”后,小宇总能逃避任务或获得关注——这正是问题行为被“负强化”的典型模式。

生理状态评估小宇虽无器质性疾病,但存在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夜间觉醒3-4次)、食欲不佳(日均进食量低于同龄儿童70%)。这些生理问题会加剧情绪不稳定,形成“生理不适-行为失控-更不适”的恶性循环。

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小宇的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明显矛盾:妈妈过度控制(规定每10分钟的学习任务),爸爸则完全放任(孩子摔东西时说“男孩调皮正常”);学校教师因教学压力,对小宇多采取“隔离座位”“单独批评”,导致他被同伴排斥。

通过评估,我们明确了:小宇的问题行为并非“故意捣乱”,而是“用错误方式表达需求”(如逃避困难任务、获取关注);要改善行为,必须调整“前因”和“后果”,让适应性行为成为更“划算”的选择。

04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基于评估结果,我们梳理出3个核心护理诊断:

行为紊乱:与神经发育异常、适应性行为缺失有关依据:每日出现≥5次冲动攻击或破坏行为,无法完成符合年龄的任务(如独立写10分钟作业)。

社交障碍:与沟通能力缺陷、同伴排斥有关依据:在集体活动中主动互动次数<2次/小时,被同伴拒绝互动率>60%。

家庭应对无效:与疾病认知不足、教养方式冲突有关依据:家长对ADHD认知仅停留在“调皮”层面,教养方式不一致(妈妈“高压”vs爸爸“放任”),导致孩子行为边界混乱。

05护理目标与措施

护理目标与措施我们为小宇制定了“短期(1个月)-中期(3个月)-长期(6个月)”分层目标,并联动医生、教师、家长形成干预闭环。

短期目标(1个月):减少问题行为频率50%,建立基础规则意识

行为强化技术核心:正强化为主,消退负强化①代币制:与小宇协商“行为积分表”——安静坐5分钟得1颗星,完成1页口算得2颗星,30颗星可兑换“去公园喂鸽子”(他最期待的活动)。初期降低

文档评论(0)

sxgvvvvv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