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规范(X光/CT/MRI)
前言
医学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的关键手段,其技术规范性直接决定诊断准确性与患者安全。随着设备技术革新(如光子计数CT、3.0TMRI功能成像普及)及辐射防护理念升级,2024-2025年全球范围内形成多项技术共识:X光检查强调数字化成像质量控制,CT聚焦低剂量扫描与AI辅助优化,MRI完善功能成像序列标准化及金属植入物兼容性评估。
本规范整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规范(2025版)》、美国放射学会(ACR)最新指南、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147号出版物及国内三甲医院实践经验,覆盖X光、CT、MRI三大类设备的42项核心检查技术。每项技术均明确“设备要求-检查指征-操作流程-图像标准-安全防护”逻辑链,特别标注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技术调整方案及应急处置流程,旨在为影像技师、临床医师及医学生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减少因技术不规范导致的漏诊、误诊及辐射损伤风险。
一、医学影像学检查基本原则
(一)检查指征合理性把握
分级选择原则:
首选无创检查:胸部疾病优先X光平片,腹部疾病优先CT平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优先MRI;
避免过度检查:单次检查已明确诊断者(如X光确诊骨折),不重复进行同类或更高辐射剂量检查;
功能评估升级:肿瘤患者需评估血供时,从CT平扫升级为增强扫描,而非直接选择PET-CT。
禁忌证严格筛查:
绝对禁忌:MRI检查严禁植入非兼容起搏器、电子耳蜗患者;
相对禁忌:CT增强扫描慎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eGFR30ml/min?1.73m2)患者;
特殊限制:孕早期(3个月)避免非急诊X光/CT检查。
(二)设备质量控制基础要求
设备类型
日检项目
周检项目
年检项目
合格标准
数字化X光机
设备启动自检、激光定位精度
管电压/管电流准确性、图像灰度一致性
辐射剂量检测、探测器响应均匀性
激光定位偏差≤1mm,剂量误差±5%
128排及以上CT
球管预热、图像噪声测试
层厚准确性、CT值线性(水0±2HU)
剂量指数(CTDIvol)校准、探测器性能
水CT值偏差≤2HU,噪声≤5HU(常规剂量)
3.0TMRI
梯度场匀场、射频脉冲稳定性
信噪比(SNR)测试、层厚精度
静磁场强度校准、全身线圈性能
脑组织SNR≥150,层厚偏差≤10%
(三)辐射防护核心准则
剂量最优化(ALARA原则):
X光/CT检查:儿童剂量较成人降低30%-50%,采用高千伏(120-140kV)、低毫安秒(mAs)参数;
屏蔽防护:患者非检查部位(甲状腺、性腺)佩戴铅防护用品,工作人员穿戴铅当量≥0.5mmPb防护服;
距离防护:CT扫描时工作人员与设备距离≥2m,或处于铅防护控制室。
对比剂安全管理:
术前评估:碘对比剂检查前核查肾功能(eGFR)及过敏史,高风险者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
术中监测:增强扫描全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备齐肾上腺素(1:1000)等急救药品;
术后观察:检查后留观30分钟,警惕迟发性过敏反应(2-24小时)。
二、X光检查技术规范
(一)数字化X光(DR)基础检查技术
1.胸部正侧位片
项目
技术参数
操作流程
图像标准
临床注意事项
设备要求
平板探测器尺寸≥17×17英寸,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mAs
1.患者站立于胸片架前,前胸紧贴探测器;2.正位:双肩下垂,肩胛骨拉向外侧,中心线经第4胸椎水平垂直入射;3.侧位:患侧贴近探测器,双臂上举,中心线经腋中线第4胸椎水平入射
1.正位:肺野清晰,心缘、膈肌轮廓完整,第1-12胸椎隐约可见;2.侧位:胸骨、胸椎重叠少,前后肋膈角显示清晰
1.去除颈部饰品、胸部金属纽扣;2.深吸气后屏气曝光(减少运动伪影);3.婴幼儿采用仰卧位,由助手固定体位
辐射剂量
成人正位≤0.02mSv,侧位≤0.04mSv
-
-
孕妇需出具临床急诊证明,非必要不检查
2.骨骼系统检查(以膝关节为例)
项目
技术参数
操作流程
图像标准
临床注意事项
设备要求
管电压65-75kV,管电流10-20mAs,滤线栅比值12:1
1.正位: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髌骨位于胶片中心,中心线垂直入射髌骨中点;2.侧位:膝关节屈曲120°,腓侧贴近探测器,中心线经膝关节间隙水平入射
1.正位:股骨内外髁、胫骨平台及关节间隙清晰;2.侧位:髌骨、前后交叉韧带窝及关节面显示完整
1.外伤患者避免强行搬动,可疑骨折者先固定;2.拍摄范围包括关节上下各5cm骨骼
3.消化道钡餐造影
项目
技术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