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1课 勾皴点染绘山水教学有感.docxVIP

鲁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1课 勾皴点染绘山水教学有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鲁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1课勾皴点染绘山水教学有感

第一次带着九年级学生走进“勾皴点染绘山水”的课堂时,我特意在讲台上摆了方砚台、几支兼毫笔,还有提前泡好的淡墨。学生们围过来时,指尖忍不住碰了碰砚台边缘,眼神里满是好奇又有点怯生生的期待——这份期待,成了我整堂课最珍贵的“开场白”。

上课铃响后,我没有先讲“勾法要中锋行笔”“皴法分披麻皴、斧劈皴”这些理论,而是从自己小时候学画的趣事说起:“我第一次蘸墨时,手一抖把半碟墨洒在了宣纸上,本以为要挨骂,老师却指着纸上的墨团说,你看这像不像远山背后的云?”学生们都笑了,刚才紧绷的坐姿也放松了些。我知道,这是“情境教学法”里最朴素的应用——用具体的个人体验代替抽象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先放下对“传统国画”的距离感,觉得这只是一门“能画出自己想法”的手艺。

接下来教“勾”法时,我没让学生直接在宣纸上画,而是找了几张废旧的牛皮纸。“刚开始别怕画错,牛皮纸比宣纸耐擦,咱们先在上面练‘画树枝’——想象你手里的笔是爬山的人,上坡时慢一点,下坡时顺一点。”有个平时总说“我没天赋”的男生,试着画了几笔,笔尖歪歪扭扭的,却突然抬头说:“老师,我这树枝像不像在刮风?”我赶紧凑过去,指着他的画说:“你看,你无意中把‘皴’的感觉画出来了——风刮过树皮的纹路,就是这样断断续续的。”那天他最后交的作业,虽然线条还不够流畅,却在树枝旁添了几簇用淡墨点的“树叶”,旁边写着“山里的风”——后来我才知道,他爷爷曾在山里当护林员,这是他心里的山。

讲到“皴法”时,我遇到了小麻烦:光靠说“披麻皴像流水,斧劈皴像石头”,学生还是理解不了。后来我想起办公室里有块老木头,表面有深深的纹路,还有一块带棱角的鹅卵石。我把两样东西搬到教室,让学生摸一摸:“摸木头的时候,手指能感觉到细细的纹路,就像披麻皴;摸石头的时候,能摸到硬硬的棱角,就像斧劈皴。”有个女生突然说:“老师,我上次去公园,看到湖边的石头上有青苔,是不是可以用淡墨点一点?”我眼睛一亮,这不正是“点染”的延伸吗?我立刻拿出不同浓度的墨汁,和她一起在废纸上试:浓墨点青苔,淡墨点远山的树,甚至用清水晕开一点墨,像雾一样。其他学生也跟着试起来,教室里满是墨香,还有此起彼伏的“哇,这样像下雨!”“我这像日出!”

下课前,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画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每张画下面都写上自己的“山的故事”。有画着爷爷的山,有画着旅行时见过的山,还有画着“想象中会飞的山”。看着这些算不上“专业”却满是心意的画,我突然明白,美术课从来不是教学生“画得像”,而是帮他们找到“怎么画自己的感受”。就像“勾皴点染”,看似是技法,其实是让学生用笔墨和自然对话——勾的是山的轮廓,皴的是山的肌理,点的是山的生机,染的是山的情绪。

后来有一次,那个画“山里的风”的男生,在美术本上画了一幅更细致的山水画,还特意拿来给我看:“老师,这次我用了披麻皴画山坡,还用淡墨染了云。”我问他怎么突然想画这个,他说:“上次课之后,我爷爷给我讲了好多山里的事,我想把它们画下来。”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堂课教给我的,比我教给学生的更多——教学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师生一起在知识里找共鸣,在创作里找感动。

现在再想起这堂“勾皴点染绘山水”,我总记得学生们蘸墨时小心翼翼的样子,记得他们发现“自己的画有故事”时眼里的光,记得教室里淡淡的墨香和叽叽喳喳的讨论声。这些细碎的瞬间,比任何教学理论都更有力量——它让我明白,好的美术课,不是让学生学会一套技法,而是让他们记住:原来自己的感受,也能被笔墨温柔地画出来;原来那些看似遥远的传统文化,也能住进自己的心里,成为往后想起时,依然温暖的回忆。

文档评论(0)

美在当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