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奇情》教学有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花鸟奇情》教学有感

备课时翻到沪书画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花鸟奇情》,看着教材里宋元工笔的细腻与明清写意的洒脱,忽然想起刚接手七年级时,学生们对着毛笔怯生生的样子。这节课要讲花鸟的形与情,若只按课本念技法,恐怕又要让孩子们觉得传统文化隔着层玻璃——看得见却摸不着。

开课那天我没先讲理论,而是抱了个竹篮进教室,里面放着玉兰枝、小雏菊,还有只装着蚱蜢的玻璃盒。“先别急着画,咱们当回小侦探。”我把花枝分给各组,让他们摸花瓣的纹理,看叶脉的走向,连蚱蜢后腿的细刺都要观察清楚。有个男生举着放大镜惊呼:“原来玉兰花的花托像个小酒杯!”这正是我想要的——建构主义强调的主动感知,比起课本上的文字,真实的触感更能让学生建立对“形”的认知。

接下来赏析《芙蓉锦鸡图》,我没直接讲赵佶的笔法,而是问:“这只锦鸡站在花枝上,尾巴翘得高高的,像不像考试拿了第一的你?”教室里笑成一片。有学生立刻接话:“它眼睛盯着蝴蝶,肯定在想‘别跑’!”我顺势拿出准备好的动态卡片,上面画着不同姿态的鸟雀,让他们配对教材里的画作,说说鸟儿在“做什么”。这样一来,“托物言志”的文化内涵就藏在了对话里,比干巴巴解释“象征意义”要生动得多。

技法示范时我故意“露了手笨功夫”。用中锋画花枝时,特意抖了一下手腕,线条立刻歪歪扭扭。“你们看,心急就画不出枝干的韧劲。”我边说边重新示范,让学生摸我的手腕感受发力点。接着把宣纸裁成小张,每人发三张练习“五笔定位法”:先勾轮廓,再定花叶,最后点蕊。有个女生总画不好鸟的喙,我没直接教她,而是让她观察玻璃盒里蚱蜢的口器:“你看它吃东西时嘴巴是怎么动的?花鸟的形再美,也是活的呀。”后来她画的麻雀,喙尖带着一点弯钩,倒比课本范例多了几分灵气。

创作环节最让我惊喜。我本以为学生会照着教材临摹,没想到有人把雏菊画成了戴着帽子的小人,有人给八哥添了副眼镜,说这是“爱读书的鸟”。有个平时沉默的男生,画里的寒梅枝桠特别苍劲,花瓣却用了淡淡的粉色。“老师,梅花虽然耐寒,但也喜欢春天呀。”他小声说。我忽然想起美术课标里“注重个性化表达”的要求,这些看似“出格”的创作,不正是孩子们用画笔诉说的心声吗?

下课前的展示环节,我没评“谁画得最好”,而是让大家猜“这幅画里藏着什么故事”。有人说看到了“夏天的花园派对”,有人说读懂了“孤单的小鸟在等朋友”。最后我把所有作品贴在墙上,拼成一幅大的“花鸟图卷”。看着那些稚嫩却鲜活的笔触,忽然明白《花鸟奇情》的“奇”,不只在笔墨技法里,更在孩子们用真心与自然对话的瞬间。

放学时,那个画梅花的男生跑来问:“老师,下次能画喜鹊吗?我想画给奶奶。”我笑着点头,心里悄悄记下——下次课要多准备些喜鹊的素材,还要记得提醒孩子们,传统花鸟里的“吉祥”,从来都藏在最真诚的情感里。

文档评论(0)

美在当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