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萧红的生命体验与小说创作.docVIP

【毕业论文】萧红的生命体验与小说创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萧红的生命体验与小说创作 【作者】熊 淑 燕 【关键词】萧红??生命体验??小说创作 【指导老师】陈 静 【专业】小学教育 【正文】 引言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不幸的人生遭遇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萧红的一生短促而多难。31岁便含恨而逝,宛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天际,留给人们无限慨叹、惋惜和同情。她的创作是丰厚的,在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时至今日,萧红的作品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研究者。 目前研究萧红作品的大多都是从小说艺术风格、悲剧意蕴、女性意识等角度来研究。如山东广播电视大学马俊朋的《论萧红小说独特性》和晋中学院学报中何江凤、黄康斌的《论〈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以研究萧红打破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从而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如河南科技学院高芳艳的《试论萧红小说的女性关怀》和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闵敏的《谈〈呼兰河传〉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萧红小说女性人物的悲剧意识、凄苦命运来研究,揭示在男性社会女性的生存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封建伦理道德。虽有研究者从萧红个人的生活体验对她创作上的影响进行研究,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高娓娓的《萧红的女性体验与其小说中女性意识》,它是从萧红的生育体验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命运。中南民族大学熊立的《论缺失性体验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则是从萧红自身爱的缺失的生命体验给她小说创作带来的影响,因爱的缺失成为了她创作的一个动因,影响到作品中的女性在无爱的生活中的生存。但这些研究者对萧红作品独特的文学魅力所产生的真正因素都未能全面地、有效地触及,只片面地从萧红个人生活体验的某一方面对创作作品的影响的研究,他们忽略了萧红童年生活的体验制约她一生情感和言行的发展,婚恋生活、生育体验带给她创作上的独特魅力,这应当是研究萧红与其作品有待超越之处。对萧红的作品研究,笔者则是从萧红的童年生活体验、婚恋生活体验、生育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行研究的。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河人。她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其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萧红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从此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1932年她与萧军同居,由此结识不少进步文人,从此开始文学创作。 萧红仅以三十一岁颠沛流离、短促悲凉的生命,就留下了卷帙可观、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短短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从1933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算起)中,共出版过十一部集子:《跋涉》、《生死场》、《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创作总字数近百万字,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萧红就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1](p216)” ????纵观萧红的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她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前期的作品《生死场》还是后期的作品《呼兰河传》,不管是细腻的描写,还是委婉的低诉,都流涌着一股寂寞、孤独的情感潜流,这股潜流奠定了萧红小说的底色。萧红把她对生命的痛苦、孤独、寂寞的体验,都融入到她的小说创作中,悲哀、寂寞成为一种情感基调飘荡在她所有作品中,用这种方式来创作,作品无疑成为她生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一、童年体验与其小说创作 童年是个人生命的起点,也是个人精神的源头。童年的体验是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常对其整个人生铺垫一个基调,影响?个人成年以后的发展方向。童年的寂寞体验对一个作家的创作影响更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作家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并在以后通过一定的契机以某种方式触动作家创作的灵感,甚至是文学创作归宿。[2]萧红的童年体验就常影响着她的创作,她的绝大多数小说就是用童心来表现世界,以儿童的视角来回溯往事。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呼兰河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受到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她幼年丧母,父亲张延举贪婪成性,缺乏温情,对父母、对儿女都没有真正的感情,因而萧红没有得到父爱与母爱。萧红在她以后所写的《永久的憧憬和追求》里,曾经这样记述了她父亲的为人:“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3]?(p3)亲生母亲姜氏也常常打她,有时甚至用石头砸她。以后的继母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