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r.兰 阚 l2008.04
焉 瑟 囊 磊磊磊磊
历史教学中灵感思维的诱发策略
●山东省邹城 市第互 中学 郑铁 军
灵感思维又叫知觉思维,是指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无法揭开问题的秘密
时,由于偶然的机遇而得到顿悟、找到答案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认识能力。
历史灵感思维是指未经逻辑推理就直接对历史事物作出理解和结论的一种思维
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有些历史材料的潜在信息与客观历史实际若即若离 ,要真
正揭开它们的实质内核,必须依靠历史灵感思维。
一 、 启动情绪,催生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不是一种纯智力、纯思维的心理现象,它往往带有很强烈的情绪色彩。
能不能产生灵感思维,何时产生灵感思维 ,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情感和情绪的支配。
从心理机制上讲 ,情绪的活动状态控制着思维活动程度的阀门,注重调动情绪,能
为灵感的产生提供 自信而放逸的心理基础,因此,灵感的催生应首先注意隋绪启动。
只有把学生放在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其面对思绪性较强问题的刺激与挑战,把
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才能使其在大脑皮层中形成注意集中的“兴奋灶”。这时,学
生最容易接受外界看似无关的潜在信息的暗示或启发,突然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
如笔者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时布置了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瓷器在古代中国占
据重要的历史地位,而瓷器的发展是以陶器的产生为前提的,你知道我国原始居民
是怎样发现黏土能制成陶器的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没有给出像样的答
案,问题的解决是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在一次野炊活动中,学生们情绪高度亢奋,
相互分享着野外进餐所带来的喜悦。在活动结束即将离开的时候,我让大家把未燃
尽的柴火踩灭,答案就在这一踩中产生了。当时有两三个学生几乎同时报告说:“
师,我知道中国原始居民是怎样发现黏土能制成陶器的。”甲生说 :“可能与天然
有关,原始居民发现原来潮湿甚至脚踩能下陷的土地,一场森林大火以后,泥土
得坚硬,于是悟出了经火烧后的黏土能制成陶器的道理。”乙生说 :“在使用天然
时代,原始居民不一定掌握了陶器制造技术,制陶的事有可能发生在人工取火后 ,
● ● III◆ II◆ Il● ● ,◆ ◆ ◆ I● ◆ ◆ ◆ ◆ I● rl◆ ◆ ● ● ◆ ◆ ● i● ◆ ◆ ● …◆ ● ◆
总之,记忆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记忆效果和效率,但记忆有法,而无定
法,我们应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结合 自身实际,灵活运用 ,触类旁通 ,认真总结,
不断提高,取得实效。Ⅱ
人们为了保存火种,用黏土护着,黏土干后,结成硬块,从中受到启发。”丙生则说:
不“是所有的黏土经火烧后都能制成陶器,土质、火温等都影响陶器制作的质量,原
始居民造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代人完成的,而是在千百年中经过漫长的探索才
最后完成的。”由此可见,良好的情绪和切身的实践是思维的传感器。
二、质疑探究。激发灵感思维
“疑而启思,疑则生变”,质疑探究是激发灵感思维的兴奋源。在质疑探究活
动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投人历史学习,而是以探索者的
身份在问题思辨过程中钻得进,跳得出,逐渐发现 自己的聪明才智,进一步刺激
自身的积极情绪,持续深入地对问题探索下去,捕捉随机而来的灵感思维。这样
学生产生灵感的基点就不再局限于教材陈述或教师灌输这一渠道上来,而是开
放地为灵感思维的产生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鼓励学生
进行质疑探究,激发灵感思维。
如在讲到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三国演义》中
诸葛亮神机妙算,如果他继续活着,真能为蜀国完成统一中原大业吗?”笔者趁机
留给学生一个探究题 目:“假如诸葛亮不死,蜀国会不会统一中原?”课下,学生纷
纷翻阅 《三国演义》、《三国志》,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一周后讨论时,大家个个胸有
成竹 ,分清了小说和历史的区别,明白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 《三国演义》中的诸
葛亮的差异,前者是生活的写实 ,后者是艺术的虚构,是人类智慧的化身;明白了
诸葛亮不可能不死 ,蜀国也不可能不亡 ,国小民弱 、兵微将寡的蜀国不能完成统
一 中原大业 ,但国家的统一又是历史最终的必然。
三、厚积薄发,积淀灵感思维
灵感的爆发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它是一个知识和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4种梨的多酚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其序列比较.pdf
- 5亿活孢子/克木霉菌水分散粒剂的研制.pdf
- 10株不同年代H9N2 AIV 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pdf
- FMDV OA/58病毒株VP3蛋白结构的模拟与分析.pdf
- hp-1和hp-2基因对番茄营养生长及色素积累的影响.pdf
- ML4^2-几何和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M=Ni^2+,Pd^2+,Pt^2+;L=CN^-,Cl^-).pdf
- P5H6^+和P5Me6^+全反式构象的理论研究.pdf
- α—K8P2W17CuO61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pdf
- 白肋烟不同叶位叶片中性香气成分和生物碱含量的变化.pdf
- 表达鸡白细胞介素18重组禽痘病毒的构建及其表达产物生物学活性的检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