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身份困境或价值迷局
——东西方文化关系中中国当代文学的处境
张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
作为前东欧的“流亡作家”的米兰·昆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前往以色列领取一个文学
奖项时,曾这样赞扬以色列的文化传统与民族属性:他说,“正是那些伟大的犹太人,超越于
民族主义激情之上”,一直表现出了对于作为“文化的欧洲”的敏感和重视,虽然他们历史上
曾饱受欧洲人的欺凌,但是仍然“忠诚于这个国际性的欧洲”,并且也因此获得了自身的重要
性。昆德拉说,“以色列……在我眼中俨然成了欧洲真正的心脏,一颗奇特的、处于身体之外
的心脏”。1
昆德拉的这番话显然有特殊的“现场效应”,但刨除“人情”因素,他说出了一个奇异的
文化关系:以色列,这个自罗马帝国时期以来便被欧洲强权不断毁灭和驱散的民族,历经磨难,
但在文化上依然固执地认同欧洲,认同这块与它既血肉相连又恩怨纠缠的土地,并且在这样一
种关系中延续和创造着它的文明,创造出共属于整个西方世界的许多核心价值。当然,这番话
也同样隐喻着昆德拉自身的文化身份与命运:作为一位前社会主义阵营的捷克籍作家,他在留
居法国并最终成为一个“世界公民”之后,似乎是在刻意显示他对于自己的国籍与民族身份的
“不在意”,然而事实上他的这种权利和荣耀的获得,背后除了他文学创作的成就以外,难道
没有背景和出身、民族与政治的潜在作用吗?
举出这个例子,是为了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作家“文化身份的思考,以及对于中国当代
文学同西方文学、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关系的思考,对于“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价值几
何的思考。因为所谓“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便是解决“中国文学”与“西
方文学”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阻隔和障碍的问题。我们与以色列民族的命运固然有很大不同,但
同样也有一个遭受西方欺凌的近代历史,特别是与东欧国家近似,还经过了一个与西方阵营的
意识形态对峙的时代,因此,中国的作家的某些身份背景和中国当代文学的生长处境,与某些
东欧国家、甚至东方国家便有诸多可比附处。
从“现代文学”这一角度看,“中国文学”无疑是在“西方文学”的启示下生长发育起来
的。然而这一关系并不“稳定”。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中,我们先后从取法欧美文学的价
值与思想(五四文学时期),到返回民族传统和本土文化(50至70年代的革命文学时期),再
到重新找回西方启蒙主义思想价值(80至90年代的新潮文学运动时期),眼下,似乎新一轮
的民族主义文化与美学思潮又暗流涌动。这些大幅度的摆动,表明中国的文学在与西方文学的
关系中间,一直有一种深刻的犹疑。而且它并不仅仅表现的文学中,还广泛地表现的文化与政
治的各个领域与方面。
很显然,中国作家并非像昆德拉所赞美的以色列的知识分子那样“专一”,而是很容易就
被国内的启蒙(人文)主义的、或是民族主义的思潮所左右。相应地,我们对精英文学的评判
尺度也会随之激烈摆动。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恐怕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和欧美文化之
间有完全不同的历史与传统。犹太文明自“公元”前后就开始与西方文化相融合了,而中国文
化直到黑格尔的时代,“还在世界历史的局外”,当然,他所说的“世界”只是西方中心主义的
世界,而非全人类的世界。黑格尔说,在这个“最古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中,“一种终
1米兰·昆德拉:《耶路撒冷演讲:小说与欧洲》,见《小说的艺术》第197页,董强译,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557
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1正因为这样一种亘古流传的传统,中国
与西方观念的对话便如此艰难。在业已跨入新文化一百年以来,中国的文学仍然在“西方”和
“本土”两个庞然大物之间摇摆,中国作家的文化身份依然不明——是昆德拉式的“世界公民”
呢,还是索尔仁尼琴式的不肯离开本士的“异见人士”?还是当下中国的“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某种意义上,关于“传播”的焦虑是来自同一种文化矛盾。
但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仍然是西方知识界评价中国作家与中国文学的依据。这样说
不是“控诉”,而只是“陈述”。具体的例子是,欧美知识界对于第三世界和集权国家的文学的
看法,从来不纯然是“经验的异质性”和“美学上的独异性”——这种评判尺度名义上是一个
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定理(但从来就不能完全落实);而从来都首先是出于其
价值观的衡量和比照——是否是本国文化的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