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根与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座城市的根与魂.doc

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盘水。从1965年成立西南煤矿指挥部,到1970年成立六盘水地区,再到1978年12月建市,六枝、盘县、水城这三个原先分属于不同地区、偏远落后的农业县,整合、建立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   十万大军奠定基业   “守着富矿山,过着穷日子。”这句话说的,正是1964年以前的水城。   虽然名字里有“城”,但水城能称得上“城镇”的只有县机关所在地,面积仅0.1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万。虽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建国之后也进行了初步开发,隶属于毕节地区的水城却依然以农业为主导,矿业、冶炼业只能算是农业的附庸和补充。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六枝(时称郎岱)和盘县,前者隶属于安顺地区,后者隶属于兴义地区。统计资料显示,1949年末,六枝(郎岱)、盘县、水城三县总人口为83.33万,现价国民生产总值3817万元(人均45.81元),工业总产值仅为239万元,所占比例为6.26%。   边远闭塞、发展缓慢、文化落后,这样的境况,一直持续到1964年。   1964年5月,党中央做出“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六枝、盘县、水城以其区位优势和煤炭资源,在西昌会议上被确定为西南三线建设的主要煤炭基地,与攀枝花钢铁基地形成 “煤钢联盟”。   是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进入了人迹罕至的梅花山,贵昆铁路全面复工,全线施工队伍达到30万人。   1965年1月,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在六枝成立,大规模的煤矿建设拉开序幕。年内,六枝矿区、盘县矿区、水城矿区均成立了人民委员会和政府。   与此同时,大量企业开始内迁,从老基地、老矿区抽调的职工人数也成倍增加。当时煤炭部对所属工程处统一编名,全国共编95个工程处,其中参与六盘水煤矿建设的有27个,占总数的28.4%。   一趟又一趟的蒸汽机车在贵昆铁路上来往,拉来了一车又一车的设备、建材和原料,送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勘探、设计、建设工人。三线建设期间,六盘水先后调进煤矿基建队伍63000人,钢铁、电力、建材等方面的建设项目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上从本地招收的民工队伍,总数超过了10万人。   这是一场气势恢宏的会战,10万大军在荒山野岭间艰苦创业,从零起步、一砖一瓦、奠定基石;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建设,10万大军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速度和成果。   10个月――续建六枝煤矿、修建轻便铁路和准轨铁路、新建地宗筛分厂四项工程竣工。   7个月――盘江化工厂(六七一厂)从勘测到主体厂房完工。   5个月――水城钢铁厂从确定厂址到完成施工图设计。随后,路、水、电、风全通,15000人的住处、预制场、石场和设备库、材料库建设完成。   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地宗大会战”、“创业汪家寨”、“建功下云盘”、“奋战烂泥塘”、“征服摩天岭”……建设者争分夺秒、连创记录,使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矿区的面貌日新月异。大片的荒地建起生产厂房,延绵的大山铺就铁轨公路,荒芜的地区变得人声鼎沸,前沿技术、先进理念、社会事业、工业文化和城市文明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四大产业引领发展   1966年1月1日,六枝矿井投产,挖出了六盘水三线建设的第一车煤。   自此,三个矿区的建设愈发火热。除了矿井、选煤厂及煤矿专用器材设备生产厂外,还迁入或新建了抚顺火药厂、大华制药厂、徐州煤矿机械厂、盘江化工厂等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随着煤炭工业发展,钢铁、电力、建材等产业也逐步壮大,水城钢铁厂、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大型企业相继建立。据统计,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六盘水投资29亿元,其中工业基本建设投资24.85亿元。   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大批量的企业建设、大幅度的资金支持,使得六盘水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并推动了城镇的壮大和变迁。   1966年2月,三个矿区改为“特区”,行政区划进一步扩大。   新兴的特区并非只是单一的生产基地。这里有贸易公司、粮油公司和供销社,有人民银行、学校和医院,还有粮田菜地――按照“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方针,特区如同城镇一般热闹,机构设置健全、生活设施齐备、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1970年,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与原县城合并,成立六盘水地区,城市的雏形日渐清晰。正是在这一年,第一列满载洗精煤的货运列车,从水城野马寨驶出,驶向攀枝花钢铁基地。   重点企业相继投产,六盘水的发展再次提质增速。1975年以后,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四大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及铁路网络、公路网络逐步建成,电力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渐齐备。1975年,六盘水地区总人口达到179.09万人,国民生产总值为28202万元(人均157.47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9154万元,所占比例为67.9%。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