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陶文与“古陶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谈陶文与“古陶文”   在古文字学里,陶文与“古陶文”的界定是非常明确、清晰的。陶文,顾名思义即是陶制器物上刻画或模印的文字,这是个泛指的称谓。而所谓“古陶文”就是特指其先秦部分。事实上,先秦时代的“古陶文”大多集中在战国时期,其他时期的数量简直没法与战国时期相比。说得更直白一点,“古陶文”的研究主要是战国陶文的研究,学术层面高,难度也很大。   笔者早过了古稀之年,为什么想漫谈这个专题呢?实因以前在许多院校,尤其是研究生院(班)讲书史书论课,不少青年学子很好奇地问我,殷墟卜辞自从问世以后,日渐被学术界人称为“甲骨学”,一时煊赫异常,已成显学。如研究甲骨的名家有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仅以甲骨文字集成楹联写成书法作品的就有丁辅之、叶玉森、章玉、柳诒徵、高德馨、王季烈等人。董作宾虽是研究家,也擅写甲骨文书法,在拙著《民国书法史》第171页,即可觅见。率先以甲骨文入印的如简经纶,翻见《民国篆刻艺术?图例》第98页,有所收录。此后,代不乏人,人才辈出。如上世纪60年代,南京的秦士蔚,即以殷墟卜辞入印为主攻方向。问题也就出来了,为什么没有人以陶文入书、入印呢?提得非常好。本人水平有限,试将个人读书心得叙述如下,以有助于朋友们了解这个专题。      一      从文献上看,战国时期各国手工业皆很发达,当时民间流行着“物勒工名”的习惯。所以那时制作的许多器物,如兵器、漆器、陶器等,上面都刻有或铸有工匠(民间艺人)的名字。陶器文字大部分都属于这种情况。后来,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层,多注重研读经、史、子、集,不关心这类文字的研究。   北宋时,学者们开始注意对古器物的收藏与研究。同时对古文字学的研究也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这种风气在元、明两朝虽稍显逊色,但是到了清代随着“朴学”的兴起,从乾隆至嘉庆近百年间,一大批学者从研究、订补古文经学而发展到金石碑版之学,人称“乾嘉学派”。他们对古器物、古文字的研究面广量大,方法也日趋精密,水平也远远超过宋代。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学者们只重视鼎、彝、簋、?等庙堂祭器,很少有人注意残陶断瓦。可以说,对大篆、小篆以外的古文字,尤其是陶文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到了晚清,上述情况有所改观。   第一个注意收集并能细心考释陶文的是著名金石家、收藏家陈介祺(1813―1884,字?斋,山东潍县人)。俞剑华主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时,据《清史稿》、《山东通志》、《乡土志》、《潍县志稿》对陈有以下文字介绍:“19岁入郡庠,道光二十五年(1845)成进士,改授编修。咸丰年间,加侍读学士衔,四年(1854)乞假旋里。生平有古文字之好,弱冠见称于阮元,嗣与外舅诸城李方赤(璋煜)、海丰吴子?(式芬)、利津李竹朋(仕贤)及一时好古之士,赏奇析疑,垂三十年,老而弥笃。晚与归安吴平斋(云)、江苏潘伯宙(祖荫)、吴清卿(大??)、福山王文敏(魏荣)诸人文字交尤密;往来书函无虚日。论者谓其于金石学颇多贡献,所藏《毛公鼎》称海内吉金之冠。因藏有十钟,颜其斋曰‘十钟山房’又以集有三代?b(玺)及秦、汉印七千余方,名其楼曰‘万印楼’。工书法,以颜真卿笔意出入钟鼎文字,自成一家,卒年七十二。”读完以后,对这位金石家的一生,有了大体上的了解。   陈介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发现陶文,是研究陶文的第一人。他个人藏古陶七十余器、残陶文近五千片。而收集陶器陶文主要集中在光绪三年至五年间(1877―1879)。“光绪六年(1880)正月曾作联语:‘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附记中言‘忽于齐鲁得三代文古陶数十器暨残陶文四千种’,光绪九年(1883)又在其后记‘陶文兮将及五千,癸未’”(罗振玉《秦金石刻辞?自序》)。   诚然,这方面的说法、数据有好几种。我们不必烦琐地去考辨陈氏藏品的多少。对广大青少年读者而言,重要的是研究的发展与成果。      二      可以概括地说,自陈介祺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方面的研究大体上有以下四个内容:1.著录,这一时期国家与私人所藏拓片而成书者约40种;2.考释,对个别古陶文作过一些考释,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者,如吴大??(久居海上的近现代名家吴湖帆是其嫡孙)、方?F益、丁佛言、强运开、黄宾虹等人;3.考证,深入研究者,如唐兰、张政?R先生结合史料对两种齐国陶文作了考证;4.集录,1936年顾廷龙先生出版了第一部这个领域的工具书《古陶文叠录》。不过,这个时期的研究工作由于战争频频、学人生活不安定等外在因素,存在着不少缺点:1.陶文的著录虽很多,但只是提到某书某人作而已,未见实物。出版问世的只有《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铁云藏陶》与《季木藏陶》而已。2.各书著录的陶文均为传世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