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议对高职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论文摘要:通过对2008 年和2010 年两次基本内容相同问卷调查结果的比
较分析,说明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影响因素的认识正在发生
积极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提出了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
的一种强调主体自我意识能动作用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
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
主观自我感受(班杜拉,1994)。就业自我效能感,即指主体实现就业的信念、
判断和自我感受。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就业的认知心态;
二是个体对实现就业的行为意向以及情绪、态度等。不断增强就业效能感,是
保证高职大学生正确作出就业决策,成功实现就业的重要条件。2008 年和2010
年我们采用基本内容相同的问卷,分别对武汉地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长江职
业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等五所高职大学生的就业
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滚动调查。每次抽取600 名学生为样本,两次回
收问卷分别为502 份、516 份。有效率83.7%以上,男生分别为262、278 人,
女生分别为 240、238 人。大一学生分别为 342、360 人,大二学生分别为 148、
131 人,大三学生分别为12、25 人。本文不是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和全面分析,
只是通过对两次调查的对比,从动态视角,探讨目前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
感及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状况,并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几点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
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变化
首先,从高职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心态看,其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一是对学校和社会开展的就业教育,包括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更加满
意、更加重视。学生对学校就业教育工作的满意度,由2008 年的53.5%提高到
2010 年59%。对“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同比例,2010 年比
2008 年上升了三个百分点。二是对影响就业因素的认识更趋理性。2008 年“个
人能力”、“学历”、“求职人太多”等排在前面的三个因素占83%以上,
2010 年的调查显示这三项的比例下降到75%。高职大学生对学校、社会的影响
因素更加重视,对学校和社会加强就业服务、改革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创造更
多就业机会等项的认同比例均有明显上升。三是对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金
钱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问题的认识有很明显的提高。
其中对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认同率2008 年为 50.7%,2010 年上升至 54.9%;
对金钱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的认同率2008 年为13.5%,2010 年上升至49.3%;
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认同率,2008 年为37.1%,2010 年上升至42.4%。四是
对毕业后出路的认识更加多元化,走自主创业之路的比例有所上升。2008 年除
了“找工作”外,其他方面所占比例很小。2010 年“找工作”的比例下降了3
个百分点,而自主创业、求学深造、出国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其中自主创业由
原来占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其次,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行为意向与情绪、态度看,其变化也很明显。
这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就业压力感有了明显降低。2008 年学
生的第一苦恼是就业压力大,其比例为44%;2010 年虽然就业压力仍占第一,
但其比例下降至39.2%。二是选择工作考虑因素更理性化、多元化。2008 年第
一考虑因素排在前三项的比例依次是:“符合自己兴趣和专业”占42%;“发
展机会”占26.6%;“收入情况”占13.9%,总计占84%。2010 年第一因素排在
前三位虽然同样是这三项,但三项比例都有明显变化,第一位“符合自己的兴
趣和专业”只占28.2%,下降了近14 个百分点;“收入情况”上升到第二位,
占26.4%,比例明显上升;发展机会退居第三位,只占15.8%,比2008 年下降
了10.8%。2010 年以上三项总计只占61.4%,比2008 年下降22.6%。这是因为
其他因素,如职业风险、家庭需要、工作地点等的比例都提高了。四是对毕业
后有没有信心找到满意的工作持更谨慎的态度。2008 年有信心的学生占 57.4%;
2010 年下降至53.8%。从好的方面看,这更符合实际情况,说明学生对当前就
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再盲目乐观,就业心态更趋理性。
最后,在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