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媒介奇观下的“双十一”消费狂欢
媒介奇观下的“双十一”消费狂欢-新闻学
媒介奇观下的“双十一”消费狂欢
高月
【摘要】自2009 年起,11 月11 日就被赋予“购物狂欢节”的意义,成为了销售业的重头戏,如今已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而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体现在为购物节“造势”,引导民众形成了“愚昧的狂欢”。本文是基于2014 年的购物节分析,指出这一现象的狂欢意涵,并透视媒体引导民众进行多种消费、制造狂欢背后的作用机制,最后呼吁民众理性对待媒体奇观这一现象,回归理性消费。
关键词 双十一 狂欢 奇观 消费
2014 年11 月11 日,这一销售业所期盼的黄金日内,网购开抢才1 分钟,交易额即突破了1 亿;不到3 分钟,就迅速攀升到10 亿,天猫作为这次活动的收益者,当天的交易额同比增64%。很多商家借势在次日“返场”,以期引发第二波高潮,更有甚者,部分店家已为“双十二”进行预热。这一网购狂欢也引起了大范围实体店的响应,在网内、网外合力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媒介奇观”。然而,在这欢呼、娱乐的现象背后的媒体作用机制值得我们深思。
一、“双十一”何以引发网民狂欢
当代社会是一个媒介主导的社会,从柏拉图的“洞中人”到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鲍德里亚的“影像帝国”,无不阐释了媒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地位角色。“双十一”的盛大之景虽是社会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媒介在这一现象中却是起着核心作用,所以本文仅从媒介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媒体是如何引发众人参与这场狂欢的。
早在上世纪,美国的仙托·艾英戈和唐纳德.R.金德就指出了电视通过“议程设置”和“铺垫效果”而造就美国的民意,以致媒体成为“至关重要的新闻”。①而在如今的赛博空间,不仅是电视,网络的力量使得这一“至关重要”的程度有增无减。而“狂欢”就是媒体引导民众参与的结果,促使了“景观”升温至“奇观”,造就一种“普天同庆”的假象。这主要表现在:
1、手段的多样性
早在10 月中旬,已有各大网站进行了宣传,在站内以醒目的字体告知,在站外,通过微博等自媒体、电视广告、杂志报纸预热,甚至公交站牌也写着诸如“错过一次,再等一年”的宣传语。以造就大众的期望和渴盼心理。此外,各大店铺还采用名人助阵、送红包诱导、先抢免单、满额包邮、会员优先等策略,以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原本不打算购物的民众也纷纷迎合了这场“饥饿营销”策略,加之从众心理、唯价是从的心理因素,营造出在这一天定能抢到实惠和好货的假象。
2、对象和种类的广泛性
狂欢的对象和种类没有界限,各大媒体已将社会的各个角落覆盖,网络上,所有网民都可以加入这场狂欢节,甚至,还有网民会熬夜守在电脑边等着午夜的钟声敲响,以求获得最先的优惠和福利。在网络外,民众也会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受到渲染,这一天在实体店扎堆购物以此释放压力。鲍德里亚曾指出:“人的渴望会化为对物的占有的冲动,而唯一被真正解放了的冲动便是购物的冲动。”②为了迎合不同的群体,狂欢的种类可谓应有尽有,这也就更好理解为何购物狂欢节会有“一呼百应”之效。
至此,我们应能够很好地理解为何道格拉斯·凯尔纳会用“瞠目结舌”、“超级”、“目眩神迷”等词来描绘诸如“双十一”此类效果。我们已知,“媒体文化被用来推销体现高消费理念的名人符码、消费快感、高技术和种种崭新的身份形式。”③。那么究竟媒体为何能够如此造就民众的狂热?对这看似“恢宏”、“热闹”的场面为何要保持批判之态?这便是本文接下来要说明的话题,即媒体引导民众消费的不仅仅是物品,在这种种消费过程中,是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创造性缺失、反思能力弱化及被动迎合了新的生活方式。
二、狂欢的背后:消费的不仅仅是物品
在这场“购物狂欢节”之中,我们不自觉的在媒体的诱导下进行了多层消费,媒体本身在奇观背后进行权利运作,以图在社会结构的范畴中“合法化”,它促使民众“乖巧”、“听话”地参与这场狂欢,而显现出愚昧的一面。
1、时间和注意力的消费自10月中旬起,关于“双十一”的信息便开始狂轰乱炸,造成民众的期待感,以及当日民众的整天搜罗,使得民众的其他行为被取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形象地称其为“时间窃贼”。此外,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④,持续不断的宣传夺取了民众的注意力,使人们的视线从真正有价值的事务上转移,丧失了辨别能力而不假思索的顺从现状,使个体被剥夺了批判性,沦为“单向度的人”⑤。
2、媒体影响力的消费
菲利普·迈耶曾在考察美国的报纸时,提出了“影响力模型”,他认为媒体的主要产品不是新闻或信息,而是不以销售为导向的社会影响力和以销售为导向的商业影响力⑥。
文档评论(0)